第一百七十二章 華陰為基

灞上大營,眾將齊聚宇文泰帥帳。

關中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面上多多少少都帶了些焦慮,卻不見惶恐之色。

當初共扶宇文泰上位,眾人便有誓言,定要為賀拔嶽復仇。

殺死賀拔嶽的侯莫陳悅早已授首,但唆使挑撥的高歡才是罪魁禍首,他們這些追隨賀拔嶽入關創業的武川豪傑,就沒有想過要屈居懷朔之下。

宇文泰將軍情向眾人通報,如今高歡二十萬大軍圍攻華州,高澄七萬大軍屯駐恒農,侯景一萬五千人襲上洛。

而後詢問諸將意見。

有人提議高歡軍勢正盛,不如避其鋒芒,退守隴地,等高歡追逐,補給線拉長,再尋戰機。

這一提議遭到眾人一致反對。

於謹怒斥道:

“關中不可棄,賀六渾若駐足長安,以長安為囤糧之地,逐步西進,隴地如何可守,君是忘了侯莫陳悅的下場!”那人也趕緊閉了嘴。

場中諸將又各抒己見,大部分都是希望能堅壁固守,等高歡糧盡自退。

賀拔嶽的仇當然要報,卻不是現在,高歡手下那二十萬並州胡可不是能夠輕視的。

但這些看法並不符合宇文泰的心意,他對眾將說道:

“如今關中人心動搖,高歡沿途,多有獻城之人卑躬屈膝,若等其逼近長安,恐大勢去矣,我意,領軍出灞上,迎擊高歡,尋找戰機。”

有將領進言道:

“丞相,若我等迎擊高歡,高澄急攻潼關,又該如何。”

宇文泰瞪他一眼,沒好氣地說道:

“據守潼關是為了阻止高氏入關,如今高歡大軍已然入關,還顧及潼關作甚!

“一旦高歡退兵,高澄難道還敢孤身西進?潼關早晚能夠奪回。”

諸將見他心意已決,也不再多言,紛紛領命。

太昌六年(537年)正月十六,宇文泰領步卒兩萬,騎卒一萬,出灞上欲要迎擊高歡。

而高歡此時已經圍攻了華州三日。

華州治所華陰(陜西大荔)城,在王羆的主持下曾經有過修繕,城防算得上堅固。

但高歡麾下二十萬並州胡分批次的晝夜攻城,也讓守城士卒疲於奔命。

就連王羆這位老將,都親臨城頭三天沒怎麽合過眼,疲憊不堪。

王羆早就絕了投降的心思,一心與城池共存亡。

但人力猶有盡時,華陰也不是玉璧。

王羆雖然也姓王,終究不是塔防大師王思政。

高歡麾下並州胡驕狂傲慢是一回事,戰鬥力可不拉胯。

當圍城第四天的陽光照耀華陰,華陰城墻終於失守,王羆退守城內,力戰不敵,正要舉劍自刎,卻被東魏大將彭樂生擒。

在華州蹉跎了四天,包括高歡在內,眾將憋了一肚子火氣。

有將領建議高歡屠城泄憤,同時震懾關中,卻被高歡斷然拒絕。

看了那人一眼,見是契胡將領,高歡拒絕之後也沒有再多言語。

契胡殘暴,屠城對他們來說也不是第一次,當初只是建州(山西晉城)刺史不願開門,爾朱世隆便下令屠盡城中百姓。

這種事情他賀六渾幹不出來。

甚至在聽說彭樂生擒王羆後,高歡都想要試著招降,縱使不降,也要留他性命,將來滅了宇文泰,王羆自會為他出力。

高歡是個惜才的人,而對於才德兼備之人,他更是喜愛。

恰巧王羆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政清廉,疾惡如仇,又以處事公允而聞名,這份公允甚至到了宴會時,親自稱量酒肉,分給將士的地步。

高歡向親信謀士們流露出了招攬王羆的想法,陳元康知道高澄同樣愛極了這樣的人物,正要出言表示支持。

卻聽司馬子如突然說道:

“王羆頑抗王師,相王卻寬而不殺,下官唯恐關中之人有恃無恐。”

陳元康趕緊將嘴邊的話給咽回了肚裏,他清楚司馬子如這番話並不是全然出於公心,更多的是私人恩怨。

司馬子如與王羆當然有舊怨。

當初司馬子如被從洛陽調回晉陽,領軍進攻關中,試探南梁、柔然的態度。

將宇文泰的注意力引向潼關後,突然渡河北上攻華州。

當時正值華州修繕城防,梯子並未撤走,司馬子如與韓軌得以領大軍趁夜入城,卻被半夜驚醒的王羆赤膊持棒,給驅逐出去。

個人屈辱也就罷了,自此以後,高歡認為司馬子如雖有智謀卻沒有領軍的才能,於是再也沒有了獨領大軍的機會,甚至可以說司馬子如的前途都因王羆蒙上陰影。

陳元康是個有眼色的人,鑒於司馬子如支持自己攻取華州的提議,陳元康投桃報李,也並未出言反對處死王羆。

一個王羆而已,這麽大年紀估摸著也活不了多久,沒必要為了他與司馬子如交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