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人口與土地

這世上哪有那麽多虎軀一震,顯王霸之氣,盡收豪傑,自此不改忠心。

就連劉秀那樣開了作弊器的家夥,都得放低姿態與人握手言歡。

而高澄即使身為高氏繼承人,對待麾下也要想盡辦法拉攏施恩,擔憂的不就是那一句人心易變。

真要是高高在上,對下屬漠不關心,時間長了,誰還為自己賣命。

別看小高王私底下跟一眾媳婦玩得花。

既要操勞國事,還得讓親信們時時刻刻念著自己的好,做一名上位者並不容易。

說到底還是不安全感在作祟,也許等將來確定了大義名分,恢復了君臣秩序,就要輕松許多。

辭別崔季舒,高澄由兗州渡河,楊愔沒有大張旗鼓,只帶了高家二姐與一眾護衛在州境等候。

“下官楊愔,拜見大將軍。”

“遵彥無需多禮,快快起來。”

兩人並沒有與崔季舒時的激動,並非高澄與這位妹婿的感情不如小崔。

數月前,楊愔由東荊州刺史轉任相州刺史,他們曾在洛陽有過一次交談。

而崔季舒卻與高澄曠別一年有余。

十五歲的二姐兒在楊愔調往鄴城後,就被送來成了親,也算嫁作人婦。

與高澄見禮時,舉止間多了幾分規矩,沒有了做女兒時的風風火火。

“二姐兒,為兄為你牽的這份姻緣,可還滿意。”

高澄笑吟吟地打趣道。

二姐兒臉皮薄,不願回話,與他說了一聲便去車隊裏看望弟弟與侄女去了。

但臉上的幾分羞意還是能看出來她對這樁婚姻的態度。

楊愔年紀雖然比她大上十二,正好一輪。

但無論人品、相貌、才學都是上乘之選,否則葛榮、高歡也不至於都起了嫁女的心思。

楊愔與高家二姐兒尚未同房,一來他並不缺侍妾,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高澄擔心女孩年紀小,發育不全導致難產。

元仲華、李祖娥就是因這份顧慮遲遲沒有進門。

不止楊愔在高澄的吩咐下,等待二姐兒年滿十六。

就連成親六年的元善見也才在今年與高皇後行夫妻倫理。

只能說這個大舅哥管得真寬。

這樣的道理,高澄早就已經與兩個妹妹說明白,免得一心為他們著想,反倒落下不是。

二姐兒與一眾弟弟見了面,又滿心放在了侄女身上。

元明月的車上坐了元仲華,二姐兒只探望後,便一溜煙抹進了小爾朱的馬車上,將乳娘趕了下來。

州境離鄴城還有很長的距離,高澄邀楊愔騎馬並行,邊走邊談,楊愔也只落後了半個馬頭以示尊卑。

全程都是高澄在問,楊愔回答,說的也是各項改革在相州的實施的具體情況。

例如蒙學的推廣、貨幣市場等,甚至還問起了河北南部其余各州的情況。

楊愔並沒有只把心思放在轄地,偶爾也會打聽相鄰州郡的消息,進行比較。

故而對於高澄的詢問,也能夠一一作答。

河北南部無愧是高氏發家之地,群眾基礎好,擁護度高,無論文教推廣還是經濟層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至少劣幣已經在河北南部的貨幣市場銷聲匿跡。

而關於傍海煮鹽,在相、冀二地的六千州郡兵,以及滄州兩千州郡兵就位後,已經正式在老匠的指導下開始了生產。

高澄其實多多少少對這些事情都有了解,若真需要靠地方刺史匯報,才能知曉改革的推進情況,自己這個掌權者當得未免太失敗了。

他問這些問題,只是考察地方州郡長官對改革的上心程度,無論是否心腹,都要問上一遍。

真要碰上一問三不知的家夥,就有必要好好查查他的過往政績。

高澄對楊愔的回答很滿意,至少比只顧著自己一州的段韶、斛律光要好。

高澄也沒有如在北豫州、梁州一般,告誡段韶、斛律光,農事才是根本,莫要為了推進改革政策的落實,疏忽了農事。

一行人天黑時入的鄴城,隨行大軍在城外安營,家眷們也往城中渤海王府落腳。

高澄來不及休息,拉著楊愔與隨行的高隆之繼續探討接下來的幾項改革措施,聽取他們的意見。

三人徹夜長談,直至天亮才放他們回家。

高澄第二天醒來,已經是午後,還沒用膳的他卻接到一個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壞消息:

滄州民眾對於將在秋收後把煮鹽的州郡兵家眷安置在當地,多有怨言。

田畝早已經耕種,州郡兵往滄州煮鹽,家眷即使跟隨也要等秋收之後。

一旦這六千戶,甚至後續鹽兵的家眷遷入滄州,滄州自然會一改人少地多的局面。

隨之而來的就是原本擔心荒廢,而分租給滄州民眾的多余土地,必然是要在秋收以後退讓出來,重新分配給新遷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