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硝煙再起(第4/4頁)

李祖娥記憶裏那個略帶拘謹的漂亮大男孩,形象早已模糊。

六年了,這些年聽了他不少貪花好色的傳聞,與元仲華同歲的李祖娥原本也覺得沒什麽。

父親不也娶了好幾位姨母進門麽。

至少聽說他央人向父親求親的時候,李祖娥是喜多過於羞的:

原來哪怕只是年少時的匆匆數面,他也沒有忘了自己。

所有的好印象,都在得知高澄將李祖猗收為外婦後,被一擊而碎。

崔幼妃聽了李祖娥的話,驚慌不已,她趕忙掀開車簾,朝外面張望了一眼,才壓低了聲音道:

“這話可不能再說,你與高澄已經有了婚約,縱使惱怒,也不能為外人知曉,免得惹他不快,祖娥終究是要與他過一輩子。”

“女兒並非癡愚,又怎會與外人道,我看那高澄就是故意將元昂逼走,他早就在垂涎阿姊,否則元昂出使的時候,又怎會急著將阿姊送回河北。”

李祖娥不光對自己丈夫沒有多少好感,提起拋妻棄家的前任姐夫,更是沒有好臉色。

崔幼妃寬慰道:

“我聽你父親說,那高澄生得俊美,文治武功又皆有成就,待人溫和寬仁,也只在女色上把持不住而已,你嫁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文廟裏的聖賢塑像,哪有那般完美無缺。”

李祖娥這次沒有再反駁,曾經那個十一歲的少年,她已經記不清具體五官,但卻始終記得,他生得很好看。

時間在母女倆的閑談中流逝,馬車一刻不停駛向鄴城。

而輾轉於黃河以南,淮河以北,沿海各州招募鹽兵的張亮,也總算招滿了兩萬人。

全是按照高澄所叮囑,勇於械鬥,卻又不失質樸的鹽工。

由沿途各州郡提供糧食,張亮領著這一支鹽兵北上,向河北而去,以供高澄檢閱。

同時也由他對這些人的駐地進行安排,待秋收之後,也好將鹽兵們的家眷接去安置。

這也是兩人早就約定好的事情,對這支鹽兵寄予厚望的高澄,若不親自檢閱其成色,又怎麽放得下心。

原本高澄是要在削弱了鹽販力量後,騰出手對他們進行打擊,壟斷食鹽貿易,自己吃獨食。

但既然決定將來要農商並舉,高澄對待鹽販的看法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鹽販與私鑄錢幣不同,貨幣發行權必須徹底收歸中央,這是原則問題。

削弱鹽販這一宗旨不能變,但卻可以給鹽販留下生存空間,而不是一股腦全消滅。

高澄決定在各州縣地方,統一規定鹽市地點,禁止私人隨處販售,安排稅吏,按進市的鹽量收取鹽稅,避免鹽販逃稅,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在高澄重新梳理鹽務,平衡官鹽與私鹽矛盾,醞釀稅制改革的時候。

宇文泰也沒有清閑。

關中,長安。

得知高澄已然去了河北,麾下將士與百姓也緩過了一口氣,宇文泰決定趁機拔除玉璧這顆釘子。

在宇文泰看來,這毫無疑問是最好的時機,高歡大敗才半年,並不一定有膽量渡河再入關西。

而高澄遠在河北,西潼關便不會受到多少威脅,可以放心北上,但宇文泰還是留了一個心眼,將心腹於謹調往西潼關。

自己則在長安匯聚兵馬,征召州郡兵四萬,隨同他麾下四萬戰兵主力,北渡渭河,兵發玉璧。

臨過半年前高歡大營所在,那裏載滿了樹苗,正是宇文泰為了紀念大勝,與眾將士一起栽種。

駐守玉璧(華陰)的王思政已經得到了確切消息,他一面命人往晉陽報信,一面整頓城防。

所幸,宇文泰春耕搶種,與屯田,不得不讓部眾休整一段時間,這給了王思政按照自己構想,設計修繕城防的機會。

在得到高歡的認可後,也正如高澄所言,高歡果然將一萬鮮卑士卒交給了他。

再加上在五裏暗道相逢時,高澄許他在招募五千州郡兵,雖然不能拉出去野戰,但協助守城也有模有樣。

王思政並不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