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迎親與送別

昭德元年(548年),九月十三,高澄親臨歷陽城,既是為迎蕭妙淽,也是送別蕭淵明。

蕭妙淽遠遠望著正與堂叔蕭淵明執手惜別的男子,這就是年長自己十六歲的丈夫麽?生得倒是好相貌,可大丈夫哭哭啼啼的著實惹人生厭。

高澄可顧不上自己十二歲的小媳婦究竟是什麽想法,離別在即,他擦幹了眼淚,與蕭淵明感慨道:

“自與貞陽相識,方知江南人物,八公山之敗,罪非貞陽,而在夏侯譒膽怯。”

小高王到底是個厚道人,眼見蕭淵明在八公山為自己送來一場勝仗,又是辛苦冒著箭矢,為他巡視淮南各地城防,到如今還給他贈上三萬匹布的賣命錢,再怎麽不當人,也得為蕭淵明當著梁人的面,開脫幾句。

說不準自己這位好兄弟將來還會有領兵的機會,要擱別人,他不敢妄想,但面對的是愛惜宗室的蕭菩薩,誰又說得清楚。

不止高澄,北齊將領們無不對蕭淵明贊賞有加,彭樂甚至直言,與貞陽侯論兵,錯以為韋睿復生。

你也別管就彭樂那腦子,他除了豬突猛進,還懂什麽兵法,反正北齊將領們一致鼓吹蕭淵明是當世名將,八公山之敗,純粹是被羸弱之兵拖累,以及獨眼夏侯逃離戰場。

據他們回憶,當時梁軍雖遭埋伏,但蕭淵明指揮若定,毫不慌亂,是夏侯譒棄軍而走,才動搖軍心,若無彭樂冒死突進,只怕此戰梁人甚至能夠反敗為勝。

彭樂為何能夠領三千騎突進,無人阻攔,原因自然又是夏侯譒領了兩千騎兵跑路。

總之八公山一役,罪在夏侯譒,錯在梁軍將士羸弱,與蕭淵明是半點關系都沒有,他雖然被擄為俘虜,但卻能憑借自身氣度折服北齊君臣,使他們以禮相待,毫無疑問是淮南戰事中,南梁少有的閃光點,這難道不值得誇耀嗎?

怎麽,蕭淵明為國家掙了這麽大的面子,難道還要因為八公山之敗這種無妄之災而被牽連問罪嗎?不重賞都說不過去好吧。

了解戰場真相的也就那些人,包括蕭淵明在內,其余梁將也會把罪責推在夏侯譒身上,使自己免於責罰:要不是這家夥逃了,我們準能贏。

又有北齊將領附和,只能說有什麽樣的君主,就有什麽樣的臣子,在小高王的多年熏陶下,北齊文武人均演技在線,將包括蕭妙淽在內,在場梁人全都唬得一愣一愣。

梁人只知道是蕭淵明在八公山中伏兵敗,到今日才知曉,蕭淵明原本可以反敗為勝,偏偏隊伍裏出了一個懦夫。

這一說法傳至江南,對夏侯譒的非議甚囂塵上,任憑他如何辯解也沒用,畢竟他在勝負未分的時候撤離戰場,領騎兵逃回江南,這件事總不是假的吧。

你看,連齊人都在說八公山幸虧有你夏侯譒,還敢說這不是你的鍋?

關鍵夏侯譒這人粗險薄行,平時風評就很不好。

至於底層士卒知曉實情,可在古代,這些高高在上的貴人們幾時願意去聽他們講話,連個開口的資格都沒有。

況且誰又願意去為在戰場上拋棄他們,獨自逃亡的夏侯譒說話,哪怕底層士卒都得為了面子,把鍋甩給夏侯譒:真不是我們廢物,我們不比齊兵差,全怪夏侯譒逃了,才使得陣腳大亂。

最終蕭衍將夏侯夔長子夏侯撰從文職轉為武職,由他統禦夏侯氏私兵,顯然也是信了所謂八公山之敗,罪在夏侯的說法。

至於蕭淵明,雖然他是受了夏侯譒拖累才兵敗,但到底是軍中主將,敗軍之將原本逃不過責罰,但考慮到他雖被俘,卻能為國爭榮,使齊人不敢小看江南人物,功過相抵,蕭衍甚至見侄兒破家贖身,還私底下賞了一批財貨,依舊對他委以重用。

據說,只是據說啊,消息真假不知,蕭淵明在家裏秘密供奉了高澄的長生牌位。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事後,官職被一貶再貶的夏侯譒在家中紮了一個草人,立於院中,頭上貼了張紙,寫下高澄的姓名,閑來無事總要抽上幾鞭子。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齊梁之間的戰俘交易進行得很順暢,雖然不少南梁底層軍士眼見齊軍待遇,希望能在江北安家,但誰叫小高王這人素來重諾,還是一股腦將他們送了回去,換來布匹。

三萬余梁軍被俘將士分批渡江,十余萬匹布也被陸續運來,高澄看著那一車車絹布,險些瞧花了眼,他對露天馬車上的蕭妙淽笑道:

“這是要給將士們的賞格,可不能作為你的嫁妝。”

蕭妙淽暗自咬牙,恨不得今夜就在高澄屁股上多刺幾個窟窿。

送婚使者,蕭妙淽三哥蕭大款聞言,趕忙奉上嫁妝清單,堯師上前接過,呈給高澄。

高澄翻看後,惱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