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新軍制

對現階段的朝堂,崇禎皇帝采取的態度很明確,他只側重於他主導的諸事,像別的日常政務,多交由內閣來處置。

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將所有事情,全部都抓在自己手裏,這樣就會讓所有事情都辦砸。

所以一個相互制衡的內閣,能讓崇禎皇帝占據主動,使得外朝文官限制在某一範疇內,而他則遙控北方諸省謀改,逐步改變這個破敗的大明。

“王樞輔,你說陛下此次傳召,會是為了何事?”去往乾清宮的途中,黃立極眉頭微皺,看向王在晉說道:“那楊嗣昌先前得天子召見,就告假不來軍機處了,本輔總覺得有些不對的地方。”

“本輔也不清楚。”

王在晉看向不遠處的乾清宮,輕嘆一聲:“應該和有司反對兵餉一事相關,至於楊嗣昌這邊,誰都猜不透他去幹什麽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崇禎皇帝通過特設的軍機處,的確促成不少事情的改變,而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崇禎皇帝選擇特殊的時期,而突然決定做起來的。

這也讓王洽、王在晉這些軍機大臣,並不清楚天子心中所想,只是決斷下來了,旨意傳達了,他們根據所定去盡所能的落實。

走在這紫禁城內,看著沿途的諸上直親衛軍,王在晉、黃立極心裏頗為感慨,從京衛都督府特設後,外朝想了解內廷的動向,變得是格外艱難,甚至可以說一點風向,都打探不到了。

這在過往是不敢想象的。

“臣等拜見陛下。”

“免禮吧。”

乾清宮內,崇禎皇帝放下禦筆,看著拱手作揖的王在晉、黃立極,臉上流露出淡淡的笑意。

楊嗣昌尊奉自己所下旨意,離京趕赴保定府,去和直隸巡撫盧象升,明確推動北直隸裁撤衛所一事。

那麽伴隨著衛所的逐步裁撤,圍繞大明的軍制調整,就要有條不紊的推進,以確保大明各地的安穩。

“朕此次召見兩位卿家過來,就是想聊聊裁撤衛所後,如何確保地方安定之事。”崇禎皇帝神情嚴肅,看向王在晉他們,開口道:“楊嗣昌尊奉朕的旨意,已離京趕赴保定,推動北直隸裁撤衛所諸事,最遲一年時間,最快半年不到,我北直隸治下就再無衛所,針對這一情況,朝廷也要適當做出些調整,以確保地方的安定才行。”

王在晉:“……”

黃立極:“……”

聽聞天子所講之事,他們就知道楊嗣昌離京,必然是有著事情的,只是沒想到是涉及進一步裁撤衛所諸事。

“這些是朕的一些構想,兩位卿家可以先看一看。”

崇禎皇帝拿起一份公函,遞給身旁的王承恩,對王在晉他們說道:“如果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可以都提出來,我們君臣細化相應細節,切實落實大明的軍制調整。”

王承恩捧著這份公函,便朝王在晉他們走去,此時的東暖閣內很安靜,王在晉、黃立極的心情很復雜。

調整大明軍制,這可不是小事。

改好了,那皆大歡喜。

改壞了,那危急社稷。

崇禎皇帝穩坐在龍椅上,看著神情復雜的二人,臉上卻露出淡淡的笑意,對他們心中所想,其多少能猜想到一二。

無非就是推動大明軍制的謀改,是件牽扯層面廣、涉及利益多的事情,真要是逐步在大明推動起來,必然會引起眾多的反對。

萬事開頭難嘛。

有一才能有二。

倘若大明不進行謀改維新,等待大明的命運,就是十余載後的社稷傾覆,這是崇禎皇帝絕不願看到的。

“陛下,您打算全面裁撤掉衛所,卻唯獨留下都司這一建制,以‘民兵’的形式募集,這和衛所不是一樣嗎?”

王在晉眉頭微皺,看向崇禎皇帝說道:“還有這衛指揮使、千戶、百戶等一應職務,也都得到相應保留,卻逐步去除掉世襲屬性,臣有些不明白,陛下所構想的這套名曰藏兵於民,究竟是何用意?”

“這個並不難理解吧。”

崇禎皇帝微笑著說道:“以後我大明各省所設都司,將全面負責篩選兵源、招募民兵、定期操練、宣傳募兵、慰問安撫、頒發功勛匾等諸事,以此充當大明軍制的新基石。

其承載的職權和含義,是支撐大明落實義務募兵制。

以後大明成建制的諸軍,需要招募新卒時,就通過各省都司所募民兵,完成相應的考核後,再招募到各地所設新兵營,接受相應的操練演武,根據各地諸軍實際所需進行分配。”

其實大明現有管控軍隊的體制,有不少是能通過完善、修訂,來直接充當大明的軍制框架。

崇禎皇帝只需在此基礎之上,增設一部分新的衙署,調整和理清相應職權,確保該套軍制能趨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