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想要辭職的黛藍小姐(第3/4頁)

反倒是中間的某些人意識到了問題——他們在幸福島的工作,都是一些在自己行業內處於高端地位的學者、作家、媒體人,再加上一些資深傭兵與小公司的創業者。

但他們無論在人數上、地位上亦或是話語權上,都已經無法阻止這一切了。

群青與教父,差不多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失蹤的。具體的時間就是五月十一號。

一開始人們還會憂慮,他們購買如此之多的積分、會不會導致積分貶值?畢竟當他們擁有的積分足夠多了之後,就可以輕而易舉通過扶濟社的內部渠道買到他們所需要的勞動力……

可是那些收購積分的人,卻並沒有立刻降低積分的收購價——反倒是在半個月之後提高到了1:630的貨幣比例。很多人因此而直接放棄了自己原本的工作,開始全職去做任務。他們的收入因此而暴漲……這也讓一些原本並不打算加入扶濟社的人,因為眼紅這份收入而加入了扶濟社。

而隨著這些“積分傭兵”的大量湧入,很快就導致了沒有任務可接的問題。

畢竟這些積分的“產生”又不是挖礦、能夠自行產出……而是在幫助扶濟社內部的其他人時,根據具體情況——也即是通過收獲他人的“感恩”與“好評”,來獲得一些額外積分。

從這個角度來說,扶濟社的積分主要產出途徑,其實就相當於是扶濟社給了他們一個“負稅率”——越是交易,市面上的積分也就越多。這也是在鼓勵人們去發布任務,尋求他人的幫助……這畢竟也是在擴增扶濟社的影響力。

正常情況下,這些積分都被很快用出去了。畢竟這是一種新貨幣……人們肯定希望能夠盡快變現。並且每個人總是會或多或少遇到麻煩的,隨著他們通過扶濟社解決這些麻煩、就會逐漸養成這種發布任務的習慣。

可隨著大量積分都被收攏,市面上發布任務的人開始變少了。大量的人在辭職之後又接不到任務——於是他們開始去接一些明顯積分給的比正常情況少的任務,而因為積分的收購價也在同步進一步增長、人們也沒有察覺到什麽太大的問題。

但是後來,人們突然意識到了一件事。

積分的價值已經變得如此昂貴了……那麽用掉這些積分,來讓人們去完成一些對自己來說只是有些麻煩的小事,會不會變得有些浪費?

比如說,人們最開始在忙著加班的時候,會請人去接自己的孩子,而他們付出的也就是“一點積分”。這點積分可能是他們新鄰居搬家的時候,拜托他過來幫忙搬一下家具時獲得的;也有可能是看到了老年癡呆的迷路老人,發現平台裏面有這樣的任務,然後聯系到了老人家屬之後得到的。

這正是一種無比溫情的“人與人之間的幫助”。

可是,在積分被平白無故拉高了價值之後……人們就開始不舍得將這種積分用於委托給他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了。比如說幫忙運送家具——所花費的“人情信譽”如果換成信用點,已經足夠請專業的、穿戴著外骨骼經過高強度義體改造的職業工人了;又比如說加班的時候請人幫忙去接孩子,可是花的“人情”的價格,卻已經比加班費還要高上幾倍了……甚至哪怕他這天請假,損失的收入也比不上這一點扶濟社信譽的價值。

於是,人們才終於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通過高額收購積分,人們在內心將“人情”的價值進行了量化。每一個原本充滿人情溫度的行為,都不得不開始計算利益與成本——而這毫無疑問是與扶濟社最初的目標相悖逆的。

而這時,之前陷入到了狂熱中的人們才突然醒來……並後知後覺的發現,他們的兩位首領已經失蹤一個月了。

一些人打探到了情報,得知“群青”與“理發師”分別被派往崇光島與湧泉島出差;於是還有一些人幹脆直接坐空艇去了當地去查探情報,卻一樣找不到他們的人。

這兩個人就像是憑空消失了一樣——而且消失的時間非常巧,都是在五月九號。基本上是從空艇下來之後,第二天人就沒了。

於是幸福島內開始出現了一種聲音……那就是他們是被天恩集團出賣了,落地之後就被其他空島的巨頭暗殺了。作為扶濟社發源地的幸福島出現了如此劇變,他們都完全沒有出現就是證明。

隨著進一步的調查,人們還發現了越發驚人的真相。

群青已經官宣的未婚妻“翠雀”也同時消失不見了,作為扶濟社高層的“絞殺”、“噤聲”也於同日失蹤。

作為最後兩位高管之一的“麥芽酒”開始多次出現在鏡頭前,讓人們保持冷靜、並解釋說群青與翠雀是去老家結婚了;而理發師、絞殺和噤聲也在湧泉島有一些自己的私事。後來鬧得越來越大,翠雀的父母也不得不出場並確認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