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入學(第2/2頁)

“施允,府城人士。”

“湯運鳳,丹陽人,各位同窗有禮了。”

“在下句容田志成。”

劉際可與施允俱是府城人,丹徒畢竟是鎮江府的附郭縣,若是府城人出去考試,籍貫上通常會注鎮江府丹徒縣民籍,柳賀的籍貫便是如此。

幾人之中,田志成年紀最大,他是句容人,應參加應天府的考試,只他父兄都在鎮江府為官,他也只能留在鎮江府內讀書。

本次應考丁氏族學的學童中,排名榜首的卻不是眾人皆知的神童施允,而是劉際可,柳賀在同寢眾人中排名是最低的。

明日才正式開課,這一日,眾學童們互相認識了一番,去飯堂用過飯,之後各人便在寢室讀書,只是寢室環境昏暗,晚間即便亮著燭火也並不管用,何況天黑後不久齋夫便會督促學童們滅了燈燭,以防出現火災。

入了夜,柳賀並未立刻睡著,寢室內響起此起彼伏的呼嚕聲,吵得他有些睡不著,在床上翻了好幾個身。

天亮就要上早課,柳賀不想耽誤,只能努力強迫自己入睡。

這一覺似夢非夢,又像是睡著了,又像是沒睡著,柳賀醒來時只聽一片窸窸窣窣的響聲,天已經亮了。

幾人匆匆趕往飯堂,飯堂內人聲喧嚷,劉際可道:“這裏有學堂近三年招收的弟子,其中有不少已是童生,還有通過縣府院三試領了生員斕衫的。”

當然,生員自不會在丁氏族學繼續就讀,基本都在府學和縣學之中。

飯堂裏還有幾個精神十足面貌與其他學童不同的,據劉際可說,那都是丁氏本家的弟子。

……

第一日早課,一眾學童便在先生的帶領下正衣冠,先正衣冠,再明得失。負責教導柳賀他們的便是那日負責考校他們的中年儒士,他名為丁顯,乃是通過鄉試的舉人,只是此後屢次不第,便在族學中擔當起了先生。

“行拜師禮。”

柳賀在一眾學童中,先拜孔子,再拜先生,交六禮束脩,之後凈水洗手,便取書來讀。

此刻天才將亮不久,學堂內一片讀書聲,縱是有人不讀出聲,也是目光專注地盯著書,或閱或寫,論學風,這裏顯然要比通濟社學強上不少。

柳賀也捧起自己的四書來讀。

書的內容他已讀過數遍,再配合集注來看,也可以做到常看常新,柳賀書讀到一半,就聽丁顯在堂前提示:“今日教《大學》,先將功課溫習一二。”

朱熹對四書閱讀的建議就是,先讀《大學》,次讀《論語》,次讀《孟子》,最後讀《中庸》,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先“入德”再

學其他。

堂中諸生自然將翻到了《大學》。

丁顯是嘉靖二十一年鄉試的舉人,所學自然廣闊,他講大學時內容講得淺,含義卻很深刻,加之他學問廣博,講學時可謂引經據典,字字珠璣。

論講《大學》一書,自然首推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但朱熹時人稱朱子,也是入了聖人之門了,他的理論需要像丁顯這樣的先生揉開講給學生聽。

只聽丁顯講了幾句,柳賀便產生了恍然大悟的感覺。

尤其對聖人之義的解釋,丁顯的理解可謂相當透徹。

丁氏在鎮江府可謂以科舉興家,因而丁顯的釋義中不僅有一貫的理解,也有當世大儒讀四書的心得,學堂中不少學童已是通讀四書,可聽到丁顯的講解也覺得新鮮。

丁顯並不似一般夫子那樣講完就結束,他講課時會在不經意間忽然停頓一下,之後便點名叫某人起身作答,若是答上來還好,答不上來,丁顯便請他在將此文抄上五遍,再交出自己的理解。

因而學堂諸生的向學之心異常之濃,其中也有怕被先生抽中的因素在。

柳賀手中擺著一本四書集注,丁顯講到大學集注時,柳賀便將他所講內容記下,遇到他覺得有意思的內容,他就會默默記下。

窗外鳥鳴聲陣陣,學堂內眾人都在刻苦沉思,無人受到幹擾。

……

而此刻,府城內,楚賢正與夫人商量著前日見到柳賀的事。

他手中赫然有一張丁氏族學本次招錄學生的名單,柳賀的名字赫然在列,只是楚賢這一份卻比丁氏族學中更詳細一些,其中連柳賀的籍貫及所學都包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