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同考官(第2/2頁)

到這時候,柳賀也明白王錫爵又來擔任同考的原因了,主要是翰林院中治《春秋》的翰林少,《春秋》本就有孤經之稱,而能被選作同考的都是翰林院中表現卓異者,選來選去還是得王錫爵頂上。

王錫爵對科試可謂駕輕就熟,畢竟順天鄉試主考都幹過了,眾翰林中,他是最熟練的一位,出題及收卷的流程都很迅速。

出過題之後,各同考官便移至考房等待分卷。

柳賀手下也有幾員閱卷官,都是白發白須,經驗比柳賀這個房官要豐富得多。

萬歷二年會試共有考生近四千五百人,錄取貢士卻只有三百元,比上一科少了足足一百人,競爭力可謂十分激烈。

柳賀這一房分到了近四百份考卷,堆在桌上可謂十分駭人,就拿第一日的考卷來說,它就等於柳賀一天寫七篇文章、寫滿一年的量。

“不多言,盡快批閱吧,總裁催促起來,你我都擔不了責。”

柳賀與幾位閱卷官先將幾份有明顯錯漏的考卷篩落,再將考卷平均分配到幾位閱卷官手中,他自己也看了一部分考卷,之後眾閱卷官挑中的考卷也會匯總到柳賀這邊,由他決定優劣。

從某種程度上說,柳賀完全可以決斷一房考生的生死。

考卷數量繁多,但留給考官的時間卻很少,好在柳賀讀書時就比常人快許多,他將一份考卷迅速看完,之後便作出點評。

治《詩》一經的考生數量多,因而考生的文章水準相對要高一些。

柳賀迅速地篩出近十份考卷,又留出兩份作備卷,之後還將幾位閱卷官交上的考卷一一研讀。

他做事時的專注度非同尋常,一旦投入,效率比常人要高許多,幾位閱卷官只覺柳賀唰唰讀卷、唰唰評點,便將大半考卷都篩落了。

柳賀是第一次參與會試的閱卷,幾位閱卷官雖沒有進士功名,但會試閱卷的經驗卻比柳賀豐富得多,幾人眼下反倒心憂柳賀不懂閱卷的規則,將考生的佳卷錯失了。

然而,幾位閱卷官再去查看時,發現被柳賀挑中的考卷果然是他們此前認為更勝一籌的考卷,便也稍稍安心了。

幾人轉念一想,柳三元文章何人不知何人不曉?天下士子都讀過他會試時的文章。

柳賀入翰林院後早早晉升日講,據傳他授課嚴謹,天子與首輔也多有誇贊,此前柳賀被言官彈劾過一次,他的辯疏同樣有文有筆,令人回憶起柳三元殿試中的風采。

翰林院集結了一群詞臣,柳賀在其中都堪稱佼佼者。

閱卷官中有一人姓謝,柳賀將他交來的二十多份考卷看完,其中出色者被他留

了下來,柳賀覺得還有不足的便放到了一旁。

改卷改了整整一日,即便柳賀精力驚人,這個時候也難免有疲憊之感。

考官這活兒看似尊貴,但鎖院以後就不許外出,吃喝拉撒都在貢院內,撤棘之後考官才能自由回家。

好在會試的飯食並非光祿寺提供,而是由順天府下轄縣準備,味道雖然不是絕佳,卻比光祿寺毫無油水的夥食強多了。

在柳賀印象中,光祿寺每年的上奏總結下來都是要錢兩個字,然而天子的飯食基本是由宦官安排,官員們也不愛吃光祿寺的飯,錢都花到哪兒了?

第二日中午,這謝姓閱卷官又呈上幾十份考卷。

柳賀看完了約二十份,再去看下一份時,他發現,這謝姓閱卷官竟將他篩落過一次的考卷又呈了上來。

他的點評還在其上,青筆朱卷,未曾改動一字。

柳賀看向謝閱卷官,對方仍在悶頭改卷,見柳賀視線看過來,對方朝柳賀輕輕一拜:“柳大人。”

“這是何意?”

柳賀聲音不大,卻足夠令對方聽見。

謝姓閱卷官眼中毫不驚慌,反倒直視著柳賀:“柳大人有所不知,這考生是張相公子。”

去年張居正已將朝中官員清了一遍,如今內閣中,呂調陽對他唯唯諾諾,六部之中,吏部尚書張瀚唯張居正馬首是瞻,戶部尚書王國光、兵部尚書譚綸皆受張居正提攜,刑部尚書王之誥是張居正的親家,只有工部尚書朱衡很不給他面子,但朱衡如今也常受言官彈劾,工部尚書的位置估計坐不長了。

換句話說,朝野上下皆是張黨,得罪張居正必然沒有好事。

柳賀面前出現了一個大難題,張相公子,他取還是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