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走不走(第2/2頁)

張瀚本人在朝政上也沒什麽建樹,劉台就曾彈劾過他,說他將陜西治得一塌糊塗,為官毫無主見。

“大冢宰未應?”柳賀道。

“澤遠果真聰慧。”

官員丁憂其實是吏部事,丁憂之前,吏部要記下其回鄉的時間,吏部給予官員勘合文書,待服滿後再由原籍官吏查勘送吏部,如果張瀚真應下的話,他應當會在朝會上發聲。

王錫爵道:“張相令大冢宰出面,大冢宰卻道,奔喪若予殊典,此系禮部事,與吏部何幹?張相又令人請大冢宰,大冢宰卻不為所動。”

張瀚的意思是,正常丁憂是吏部的事,可張居正這奪情卻事關禮法,那就得禮部來問了,和吏部一點也不相幹。

柳賀不知張瀚是被張居正搓磨狠了,還是實在忍無可忍決定硬氣一把,但他估計,張瀚這吏部尚書恐怕是做不長了。

柳賀聞言也是嘆氣。

“澤遠應當也聽說,翰林中有人決定參張相一本吧?”

柳賀點了點頭:“詹事想必也聽說了。”

“此事,也是言道不作為之故。”

柳賀對此深表贊同。

張居正以考成法牽制言官,言官猶如被繩子扼住了喉嚨,發聲遠不如隆慶、嘉靖朝時,且自劉台事後,言官們更是不願忤逆張居正,對他只有贊頌。

言官本就該仗義執言,道盡朝野中的不平事,非言道失聲,又如何輪到他們這些翰林憤懣不已?

翰林們一貫是有敢說話的傳統的,王錫爵當初連高拱都敢噴,若他仍是小翰林,只怕也要沖到張居□□上將他大罵一頓了。

事實上,張居正父喪之後,也不是沒有言官說話,比如禦史曾士楚、吏科都給事中陳三謨就首先上疏讓張居正留下,可謂毫無言官的節操。

原本吳中行也不那麽憤怒,天子下旨奪情是天子對張居正的信重,但天子能下旨,並不代表張居正能受旨,更不代表滿朝文武面對此事竟只是附和!

言道如此,內閣也是如此,首先上疏的陳三謨還是高拱的門生,旁人還未出聲,他竟先一步討好張居正了,簡直……無恥至極。

這般無恥的人,竟還竊據吏科都給事中之位。

要知道,吏科是六科之首,吏科都給事中是言官領袖,吏科都給事中若是強硬一些,連閣臣都能劾倒。

樁樁件件事情累加起來

,吳中行自然難抑怒火。

柳賀道:“詹事可有什麽好辦法?”

王錫爵沉吟片刻:“只能見機行事了,澤遠,你能否……”

王錫爵話說了一半便止住:“算了,先等等吧。”

張居正眼下是沒有走,可他也沒說會留下,他們也只能見機行事了。

……

回到家時,柳賀已一身疲憊,今日只這一樁事就叫他身心俱疲,比他在揚州跑完各州縣還要累。

吳中行想上疏彈劾張居正,依王錫爵的意思,有這般想法的翰林還不止他一個。

王錫爵的未盡之意柳賀也明白,他是想看柳賀能否勸動張居正,畢竟劉台事上張居正的確聽了柳賀的勸,然而奪情之事非常事可比,這是叫張居正徹底卸下手中的權勢,張居正又如何願意?

張居正連張瀚都找上了,必然就是不想走了。

這一夜柳賀都未睡好,滿腦子想的都是奪情的事,奪情/事雖與翰林院關聯不大,然而柳賀卻覺得,他必須在此事上做些什麽。

腦中思緒過多,第二日柳賀差點睡過頭,還是楊堯將他喊醒了,柳賀才意識到自己醒得比平日遲許多,再一照鏡子,他臉色的確不太好。

待到了翰林院中,各人神色也是不同,柳賀才坐下,就聽說了今日官員們紛紛上疏,表達對張居正的挽留之意。

面對天子的奪情之恩以及百官的挽留,張居正終於有了反應,他表示,自己既蒙受天子恩典,自當遵守禮法,還是讓他早日回鄉守孝吧。

天子自是不允。

不知內情的官員以為這一回張居正真要走,可知曉內情的官員卻都清楚,他此舉無非是裝模作樣罷了。

張居正還未走,呂調陽卻上了三封疏,說自己年老乞休,他為何早不休晚不休,偏偏現在要休?

但不管如何,張居正既然說了自己要回鄉守孝,也算是安撫了一些情緒激動的大臣,大臣們等啊等,又等了幾天,卻發現張居正嘴上說著要走,可到現在連動也未動,內閣之事也未與呂調陽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