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回村

“相公還是不得歇。”楊堯見柳賀一卷文章才看了一半不到,不由捂嘴笑道。

柳賀嘆了口氣:“我的確是勞碌命。”

自柳賀回鎮江後,清風橋柳府可謂十分熱鬧,鎮江三縣的士子紛紛奔赴此地,只為請柳賀當面指點文章。

官面上的人物柳賀是能推則推,但對待本地的年輕士子,柳賀態度卻相當和婉。

讀書本就不易,他當年也是接受過師長指點才一步步走到今日的,自然不會將一心求學的士子拒之門外。

二則,就算考慮到自己的士林名聲,柳賀也不可給人留下過於傲慢的印象。

也是因此,柳賀想象中的每日讀書、下棋、閑逛的場景終是沒有實現。

不過柳賀在京中常常感受到官場上的暮氣,與年輕士子在一處時,他們雖有許多空想,朝氣與沖勁卻都十分充足。

遇上閑暇的時日,柳賀則在丹徒、丹陽及金壇三縣各處走動,查探本地的農事水利情形。

南直隸是最早清丈田畝、實行一條鞭法的直省之一,普通百姓的日子要比北方好過些,不過本地土地兼並的情形依舊嚴重,盡管一條鞭法嚴令權貴退田,可權貴們通過各種方法投寄的農田仍有許多。

除此之外,本地甘薯的種植也不如北方多,百姓依然以種主糧、棉、麻等為主,但官府試種過甘薯後,因甘薯本身種植容易,也有百姓將之種在家前屋後,只當平日給家人嘗個鮮。

柳賀各處走訪自然不會穿官袍,從來都是輕車簡從。然而他走動過幾日後,卻仍是被鎮江府上下察覺到。

知府林應雷以為柳賀是帶著皇命而來,誠惶誠恐地拜會了柳賀幾回,即便柳賀耐心解釋自己只是隨意走走,也擋不住林應雷內心惶恐。

柳賀只能暫停了探查。

回家之後,柳賀和京中官員仍有往來,每隔幾日,他便會收到張居正、王錫爵及羅萬化等人的來信,他人雖在鎮江,京中形勢如何他依舊十分了解。

柳賀退出競爭,王錫爵卻未立即被增補為閣臣,但張居正已向天子上疏稱國事繁忙,確要增補閣臣入閣辦事。

王錫爵卻道,柳賀一退,看似王錫爵入閣板上釘釘,但柳賀若在,旁人皆知張居正屬意的是柳賀,王錫爵則可用來和柳賀打擂台。可柳賀既然不爭了,那上位的也並非就得是王錫爵。

王錫爵這信寫得雲淡風輕,柳賀卻能讀出其浸透紙背的憤怒之意,王錫爵為人何其驕傲,哪能容得旁人如此輕視於他。

因而在信的末尾,王錫爵直接道:“誰愛爭誰爭,恕我王某人不奉陪。”

萬歷六年沒回得成的太倉老家,王錫爵終是要回去了。

柳賀:“……”

他只能感嘆,他和王錫爵都是性情中人。

王錫爵寫給柳賀的第一封信表露出了退意,到了寫第二封信的時候,他已在信中向柳賀介紹太倉的美景美食,並邀柳賀去太倉相聚。

兩地距離不遠,柳賀已經在考慮了。

正如當時王錫爵勸不住柳賀,此次王錫爵有歸意,柳賀同樣勸不住他,兩人倒沒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只是覺得京中此時亂成一團,及時跑路倒也不壞。

想到這裏,柳賀也不由有些發笑,大明朝的官員任性慣了,他幾位好友也是忍無可忍便回老家,待休過假了,就又官復原職重回朝廷。

……

因柳賀跑路,王錫爵也跑路,朝中局面一時之間有些反常。

張居正說要增補閣臣,然而遍屬朝中官員,資格最老的當屬潘晟,但張居正若要推潘晟入閣,張四維與申時行恐怕不會願意,潘晟隆慶時便是禮部尚書,資歷遠深於

張四維與申時行。

張四維是萬歷三年升禮部尚書後入閣辦事的,而申時行則是以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入的閣,入閣之後才進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可除了潘晟外,便是姚弘謨這個禮部左侍郎,其余人如余有丁、呂旻等,競爭力還不如王錫爵和柳賀,何況這二人也非張居正心目中的閣臣人選。

但不增補閣臣,便意味著張居正暫時沒有歸政的意思。

柳賀已離京中,此事和他關聯不大,便是張居正與他來信時也只問實務,不提內閣事,柳賀便替本地士子瞧瞧文章,或去鎮江街頭走一走。

鎮江府的書肆多開在清風橋及縣學旁,午後柳賀便在書肆逗留片刻,尋一兩冊好書,待一卷讀完,他便在紙上寫下讀後感,靈感迸發時,再寫上一兩篇文章寄給《育言報》。

柳賀離京前,張元忭曾因此事囑咐過他幾回。

……

某一日,紀娘子提議柳賀回下河村一趟,妙妙也很想去,紀娘子告訴過她,說下河村裏有雞有鴨,滾團就曾被大鵝叼著跑。

妙妙回鎮江後便一直惦記著回村裏,在城裏她沒什麽事可做,待不久便已經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