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彈劾(第2/2頁)

但對他來說,《育言報》的遭遇,只處置一個沈和還是不夠的。

……

慈寧宮中。

李太後聽得沈和被打了二十棍後逐出宮門,寫佛經的手停了停:“他家若還有親人在,送些銀子過去,都是窮人家出身,本宮也不願太苛刻。”

“民間都說太後娘娘心慈,如那活菩薩一般。”

李太後笑道:“本宮待旁人慈和,待天子卻是嚴苛的。”

“陛下漸漸大了,我也不願理朝政事,省得令陛下心煩。”

李太後的心腹道:“太後娘娘莫要這麽想,陛下會那般,都是被文官給蠱惑了。”

李太後面上一派平靜,心中卻十分惱怒。

如果說先前她的怨氣是對著柳賀和《育言報》,此時卻轉移到了天子身上。

她撫養天子長大,到今日,這是天子第一次反抗她。

李太後默默嘆了口氣:“這次便算了,那《育言報》天子極是喜愛,本宮也不是不能放過。”

“娘娘心善,陛下必能理解您一片苦心。”

那宮人與李太後說了一陣,逗得她眉頭舒展,李太後心想,此事她可以揭過,但柳賀此人已經不適合留在天子身側了。

李太後思索了一陣,忍不住想,張居正平日一副為天子效忠的模樣,卻連一個門生都舍不得舍棄。

她雖信重張居正為天子治理這天下,心中對張居正卻很是防備。

可惜天子不懂她一片苦心,將張居正的門生當作好人,反倒把她當成惡人。

“太後娘娘。”

李太後一卷佛經還未抄完,便聽服侍她的太監來報:“今日文官們紛紛上疏,要陛下懲治奸佞——”

這一日,文官的上疏竟有幾十封。

其一要天子及太後約束宮中太監,正德朝時劉瑾之禍令京中官員人人自危,如今出了這沈和,他權勢遠不如劉瑾,然行事卻極有劉瑾當年風範。

一位官員直接上疏道:“慈寧宮內侍敢矯旨,實是太後約束不力,太後雖為天子之母,然朝政之事卻應歸天子。”

這封疏一上,天子直接把上疏的官員踢去了廣東布政司,但這人走歸走了,疏的內容卻傳遍了整個京城。

天子一踢人,官員們個個來勁了。

我說錯了嗎?沒有。

那天子為何踢人?

就是不想聽官員的勸告唄。

繼續上疏。

有官員

彈劾武清伯李偉,說他不是東西,天天不幹人事。

也有官員說,《育言報》使天下讀書人暢所欲言,沈和一把火將文章燒了,就是不將天下讀書人放在眼裏,今後太後和天子若要招親信的太監,能否別招這種文盲?簡直丟太後和天子的臉。

這人又被下放了。

總而言之,官員們上疏的多數內容都是要太後不插手朝政之事。

今日是禮部倒黴,好在柳賀這禮部尚書能剛。

明日若輪到刑部、戶部及其他衙門呢?

何況就算當年嘉靖這般蠻不講理的帝王,也沒有派太監去找六部麻煩的。

總結下來,李太後也不是不能管事,但管事的水準不要太低。

因著這些上疏,李太後直接稱病,天子見此極為擔憂,日日去李太後宮中認錯,李太後卻不肯見他。

天子一氣之下,便將上疏的官員能踢的都踢走了。

京中一時之間出現了許多空缺,倒令吏部十分忙亂。

然而官員們的上疏卻未就此停止。

官員們本就覺得李太後管得太多,她插手天子日講倒也罷了,畢竟為母者總要為子計,可《育言報》這一出卻著實得罪了一眾文官。

沈和何至如此猖狂?不正是倚仗著太後之勢嗎?

連翰林都敢動手,下一回是不是就得對閣臣、對首輔動手了?

何況沈和犯的不是別的罪,而是矯旨之罪,難道天子之母便能矯天子之旨嗎?

聖旨代表著什麽?代表著皇權。

假冒聖旨是其一,令天子擔上汙名是其二。

此事本就是太後之錯,可太後犯錯,卻要天子長跪不起去認錯,她究竟將大明朝的天子當成了什麽?

官員們侍奉的是天子,而非太後。

他們寒窗苦讀數十載,才得以見到天子真容,才能夠隨侍天子左右,他們不是為了挨東廠番子揍才去考進士的。

天子越是認錯,官員們上疏彈劾便越多,李太後便越是生氣。

這幾乎是個死循環了。

三方之中,必須有一方先退讓。

天子是不可能退的,官員們也不會允許。

因而,能退的只有李太後。

自天子登基以來,李太後從未被人這般壓迫過,然而文官們卻非要她先低頭。

李太後足足病了半月,這半月中,彈劾的帖子如同雪花一般,武清伯李偉原先行事高調,到了此時也不由默默縮住。

文官們還是內鬥好,若聯合起來彈劾勛戚,真沒人能扛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