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臨時抽檢

“那邊的大工匠說燋炭倒是燒出來了,但是煉鋼失敗了,溫度太低了,鐵水直接凝固了,現在大工匠們正在琢磨著到底是哪裏出現了問題。”興安頗為無奈的說道。

大明皇帝的性子有點急切,總是想一口吃個胖子,木炭燒了幾千年,工藝及其成熟。

這燋炭也是個新東西,需要時間去梳理,爐火燒到多旺,煤到底放多少,這都是問題,需要一步步的來。

朱祁鈺點了點頭,他其實也裝了一袋水洗煤回到了郕王府,也曾試著弄,但是總是有點缺陷,具體問題出在哪裏,他也不是很清楚。

但是不怕,只要延著這條路走,就是了。

“禮部的胡尚書將匠爵的事,梳理清楚了,等到明年開春就先拿京師工部和兵部軍器監的一些廠試一下,若是可行,則可推而廣之。”成敬侍候在朱祁鈺的旁邊,將禮部的奏疏放在了桌上。

朱祁鈺拿起了胡濙的奏疏看了半天,辦事十分周全,並沒有可以調出毛病的地方。

讓朱祁鈺有些奇怪的是,胡濙這次的奏疏擡頭,用的字眼是奏,而非啟。

原來胡濙上奏疏都是禮部啟,而現在變成了禮部奏,這個變化很奇怪。

之前的奏疏都是禮部啟開頭,突然變成了奏,當然引起了朱祁鈺的注意。

而且其他各部都是如此,比如吏部喜歡用具啟銓注、戶部會用具啟裁度、兵部會用啟報聲息、工部會用覆啟施行、刑部會用具啟決放,所有的字眼都是啟。

禮部突然用了這麽個奏字,引起了朱祁鈺的主意,有點怪,但是說不上哪裏怪。

“陛下,當年太宗文皇帝在永樂六年離開京師來到北衙,一些大事都是奏北衙奉行。”

“而當時在京師監國的仁宗昭皇帝,臣子們國事都是具啟監國位的昭皇帝。”成敬趕忙解釋道。

跟皇帝說,就用奏,跟監國說就用啟。

朱祁鈺還是第一次知道這種細節。

不過從各部的奏疏來看,之前朱祁鈺雖然名義上是皇帝,但還是不那麽認可的。

他們現在真的把朱祁鈺當做是皇帝了,字眼都變得不一樣了,由啟變成奏了。

“原來如此。”朱祁鈺點了點頭,朱棣日常巡視京營,可謂是皇帝的教科書了,皇帝不抓著刀子,難道讓別人抓著刀子攮自己?

他開始認真處理六部奏疏。

六部各部有部議,部議結束後,奏於文淵閣做批注之後,送到司禮監,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們,將自己的意見寫到了紙上,送到了朱祁鈺的郕王府書房來。

最後由朱祁鈺去批紅,決定如何去做,大明千萬事,其實需要朱祁鈺親自處理的並不是很多,文淵閣和司禮監的出現,就是為了給皇帝分憂解難。

朱祁鈺手中的奏疏並不多,但都是需要皇帝親自拿主意的大事。

如果將皇帝的政務分為庶政和武備兩種,那麽庶政大部分都是文淵閣在處理。

但是,比如在京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太醫院、欽天監上官、六科給事中等等在京衙門官員調度,需要皇帝親自批復。

而法司問擬罪人合決死罪者,死刑犯的生死,也需要朱祁鈺朱批,才會殺掉。

武備則是皇帝親自負責。

小到調遣官軍勦捕處分事務,大到在京文武衙門內外軍機,王府切要事務,都是朱祁鈺親自批示。

嗯,大明皇帝還有個活兒,就是巡視京營,每日操閱軍馬……

操閱軍馬,就是每天最少要去京營轉一圈,哪怕是光露個面,也行。

但是大明皇帝是沒有KPI的,懶一點的把皇帝的活兒,讓司禮監的太監們幫忙處理,這就是閹宦擅權的根基了。

大明的太監的權力,全都來自於皇帝。

一旦惹到皇帝不滿,立刻就會不知所蹤,比如之前的司禮監太監金英,現在已經不知道被興安埋到哪條臭水溝裏去了。

“走去十團營看看。”朱祁鈺合上了奏疏,伸著懶腰對盧忠說道。

盧忠看了看天色說道:“陛下,這都子時了,現在出城嗎?”

朱祁鈺伸著懶腰為之一僵,之前十團營都是駐紮在東西兩個校場,現在都到了城外。

“嗯,備馬吧。”朱祁鈺點頭說道。

每日操閱軍馬這件事,太宗、仁宗、宣宗都沒有歇過一天,哪怕是生病了,也要讓錦衣衛的左都督去一趟。

朱祁鎮這正統一十四年,則是一天都沒去過。

朱祁鈺不是朱祁鎮,京營對於大明何其的重要,朱祁鈺一清二楚。

麓川之戰需要京營、平定東南起義需要京營,北伐北元汗廷、打瓦剌需要京營,京營對於大明而言,就是最精銳的機動部隊,邊軍九鎮有邊軍戍衛之要務,輕易不得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