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飛梭

二十萬裏的水路疏浚,和三十萬裏的官道道路硬化,並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它是一個民生問題。

廷議進行了將近一個時辰,四萬裏的長江主幹道的水路疏浚的決議被通過。

但是道路硬化只是通過了石景廠到煤市口,以及德勝門到大明皇陵這兩條道路硬化。

具體的成本,還需要到兩條道路修建完成,才能決定。

貴是一方面,生產不出那麽多的水石灰,是第二方面。

朱祁鈺揉著略微腫脹的腦闊,離開了文華殿,向著講武堂而去。

道路硬化,成本太高了,但是大明的確有非常普遍的道路硬化的需求。

朱祁鈺的目光看向了手邊的一本書,是元人王禎寫的《農書》,在農書中記載著一種紡車,名叫水轉大紡車。

這種水轉大紡車,有32個紡錘,每車日產量100斤。

如果使用手搖單錠紡車,一天能紡棉紗三到五兩,使用腳踏紡車三錠也只有七八兩,紡麻五錠也不過二斤。

這種名為水轉大紡車的出現,讓松江府成為了大明的紡織中心。

棉花從地裏采摘之後,通過軋車去籽,就是汪皇後在泰安宮所做,朱祁鈺還全程看了棉花從脫籽成絮的過程,這一步叫做擀。

等到棉花去籽之後,再用四尺長的長弓彈棉花,將棉絮彈的松軟,大明最早期是一種一尺長的短弓,現在使用了四尺長的長弓,這一步叫做彈。

隨後便是用到了這種水轉大紡車。

大明的紡車一共有幾種,第一種是手搖單錠紡車,第二種是三錠腳踏紡車或者四錠腳踏紡車,這一步叫紡。

最後一步自然是將棉線織布。

擀、彈、紡、織,是紡織的四大步驟。

朱祁鈺看王禎農書的原因是他要給李賢和李賓言斷案。

這倆人在南衙吵了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一人一道奏疏,送到了京師。

兩個人的爭吵是關於畸零女戶的安置。

六個博愛鄉已經統計結束,大約有六萬余人。

李賢、楊翰等人把博愛鄉的耆老給抓了,那麽這些女子的生機應該如何入維持呢?

自然是紡織業。

李賓言請旨在松江府設置棉紡織造局,專門從事棉布制造,而且拿出了一整套的松江府織造局的方案來。

需要將近一萬台的軋車、兩萬把四尺長的長弓、三萬台的腳踩四錠紡車、三千台的水轉大紡車、五千台小型織機。

李賓言的意圖非常明顯,當松江府織造局投產之後,至少要掌控松江府過三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松江府的棉紡織產業非常的發達,其棉花的種植規模在經過幾代人的擴展之後,官、民、軍、灶等,墾田幾近二百萬多畝,大半種棉,這是自明初之後屯田所得。

松江府如此發達的棉紡產業,並沒有給松江府的百姓帶來任何的好處,其歸根到底,棉農都是散戶。

種植木棉的農戶是零零散散;

松江府多雨,這老天爺稍微變點臉色,棉花就會爛到地裏;

軋車稀缺,采用最原始的手工去籽;

一尺長的短弓,彈棉花一天都彈不了多少;

單錠的紡車一天就幾兩線頭;

稍微好點的家庭,家裏頭有織機,再織成布,也是販賣不易。

這是小家庭的生產方式的弊端。

這種方式的弊端極大。

比如四處下鄉收購棉花的商賈們,就會極力的壓價,棉農忙活一年,在去籽彈絮,最後出售,能勉強糊口,還得感謝大善人們賞了口飯吃。

即便是再加工,紡車紡線,織機織布,也多賺不了一錢的銀子。

家庭式的手工生產模式,滋生了投機者的投機行為。

天公作美的時候,棉花收成高,棉價價格低,傷農;天公不做美的時候,棉價倒是上去了,可是棉花的產量極低,也是傷農。

李賓言的腳步幾乎踏遍了整個松江府,最大的一個工坊裏,零零散散的擺放著不到三十台的織機。

其余的都是掮客,就是走街串巷,收購去籽棉花、紗、布的商賈。

所以,李賓言根據襄王在貴州的實踐,並且以此敲定了至少要把握三成的棉紡業,才能保證商賈不進行投機,保證棉農的收益,進而擴大棉花的種植面積。

而李賢則認為,三成實在是太低了!

他對松江府織造局的期許是至少五成以上,朝廷才有底氣,才能形成絕對的優勢,才能保證畸零女戶的順利生產。

李賢的奏疏中,松江織造局的規模應該再擴大一倍。

李賓言覺得三成足矣,李賢覺得五成不夠。

為此李賢和李賓言展開了一輪爭吵,據說還拍了桌子。

最後彼此都上了一封奏疏,請皇帝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