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對決(第4/5頁)

原來,硬盤存有某個企業的機密文件,死者偷出硬盤,打算賣給這個企業的競爭對手,也就是這個家庭的成員A。成員A想買,不想花錢。死者又找到了名聲狼藉的成員B,成員B一言不合就動手,敲暈了死者,因為太害怕,跑了。成員C看到了這件事,拿走了死者身上的硬盤,並把死者關在飛船裏,決定讓對方和飛船一起焚毀。

但是成員A恰巧來到這艘即將被焚毀的飛船,發現還有氣息的死者,就一不做二不休弄死對方。成員A是致命的兇手,但他找不到硬盤了,於是報警謊稱自己丟失硬盤,讓這個二次偷盜硬盤的家夥不敢輕舉妄動。在鐘先生依舊盯著他家時,成員A又幹脆偽造勒索信,把罪名推向成員C。

而鐘先生逮捕成員C,卻拿出新硬盤的舉動,讓成員A心生懷疑。成員A便想偷出新硬盤拷貝一份,然而被逮個正著。

真相大白,可鐘先生並不開心。

【鐘先生:“我不喜歡用謊言破案。我不想和時先生越來越像。”

治安官:“你可是站在正義的一方,怎麽會和你的童年夥伴一樣?”

鐘先生:“萬一有一天我不站在正義的一方呢?”】

這個《無名死屍盜竊案》沒有多麽驚人的作案技巧,邏輯推理卻很紮實,讀來是不同的感覺。讀者們好像進入一座邏輯迷宮,被永夜的各種幹擾項搞得頭暈轉向,最後還是永夜親自畫紅線指向出口,明晃晃地告訴大家,這個才是真相。

讀者們則津津樂道裏面的套路。

“這可真是永夜式的偵探小說,三幕真相結構鮮明。第一幕,是以治安官為代表的其他查案人員找出的真相,一般是假的。第二幕,是永夜親自把線索堆在讀者面前,費盡心機要誤導讀者的。第三幕,是永夜借鐘先生之口說出最後的真相,說前面的推理都是騙人的。”

“我可算知道為什麽永夜能和荀命吵起來了,永夜這種三幕式本身是種炫技,他應該也是個很傲的小說家。”

“我更喜歡這種邏輯比較明顯的案件。之前不敢說,《童謠殺人案》的手法比較不可思議,有點想不明白的BUG,給人更多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有點隱隱的感覺……網文有那麽多流派,是不是,偵探小說內部也有一些流派?”

偵探小說在這個星系聞所未聞,大家都是第一次看,幾乎是永夜說什麽他們就信什麽。而且沒什麽小說家跟風,就算有,也還是在學習套路階段,一個個總結永夜寫作的手法。那些猜得最積極的讀者,在未來或許就是新的偵探小說家。

“如果偵探小說內部有流派。”一位讀者突然冒出一個想法,“那會不會有一種流派,是讀者和偵探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呢?我也想試試全部線索擺在我面前然後破案,當然我只是說說而已……”

“感覺很難寫。”

“想象不出有這樣的文學。”

“偵探小說現在只有永夜寫嘛,或許能期待一下。”

“等以後跟風的出來了,估計才能寫到。永夜總不可能把所有的案件套路寫盡吧?”

“永夜的新案件好像又是新手法?”

讀者們偶爾討論一下偵探小說分類,更多的還是期待永夜新案件的內容。

永夜更新很勤,這次沒休息多久,馬上出來新案件,《集會毒殺案》。

時先生繼續邀請鐘先生去下一個案發現場,鐘先生如約而至。

這次的殺人手法匪夷所思,死者在一次集會中當眾毒發身亡,所有人都是目擊證人,所有人都有嫌疑。而驗屍過後,發現死者身上有奇怪的勒痕。

根據目擊證人的證詞,根本排除不了任何人的嫌疑。鐘先生心想時先生竟然摻和進來了,這一定不是簡單的毒殺案,於是不去管那個毒藥,而是從勒痕下手,模擬出制造勒痕的人應該有怎樣的力度、大致身高如何。

鐘先生第二次獨自詢問了所有目擊證人,然後又把所有人聚在案發現場,說他已經找到了兇手。

而兇手,是所有人。

所有人都撒謊了,造成了一個“任何人有嫌疑所有任何人都無罪”的局面。

死者是個惡貫滿盈的人,卻在金錢交易下只坐了五年牢就出來了,可被死者殘害過的兒童們呢?五年後,這些兒童甚至沒有成年,他們、他們的家人都要一輩子活在陰影裏。於是這些親屬改頭換面,在時先生的指導下埋伏了一年,把死者騙到這個集會來。那一晚所有人把死者勒住,硬是灌下了毒藥,灌下了這些年的復仇怒火。

他們固然有罪,如果鐘先生向大眾揭發他們,他們就要入獄。死者背後的豪門可以使他們生不如死。

鐘先生應該怎麽做呢?

一向堅守正義、發誓還所有死者清白的鐘先生在此刻猶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