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2/5頁)

容昭雖然未曾見過報紙,但聽祝子翎一說自然也能想到這些,當即安排人著手去辦了。

雖然祝子翎實際不管事,但這些接到任務的人終究不太明了報紙的意思,思維多有局限,很多事都得他出主意,於是這報紙容昭還是交給了祝子翎來管,讓他掛了個顧問的名。

官方辦的報紙自然不好登什麽情情愛愛的故事,但只寫政事相關又吸引不了大部分百姓,因此祝子翎讓人琢磨著把種土豆、發酵肥料這些技術編成一些帶趣味性的小故事,兼顧趣味和科普推廣。另外還刊登了一些比較曲折的刑事案例,往往過程跌宕起伏,最終善惡有報,保證能吸引到人,同時還可以普法,宣傳懲惡揚善的風氣。

不過如今會讀書看報的,主要還是準備科舉的讀書人。為了吸引這部分人,祝子翎又問容昭要了權限,弄了一個科考版塊,把往年的科舉的一些真題,配上優秀的卷子,和當考官的大臣的批改解析放上去。到時候不愁這些讀書人不來買。

最後就是祝子翎還“以權謀私”,收了一些描寫容昭戍邊戰事的稿子,讀者可以當話本看,還能增進一下軍民情誼,再順便吹一吹容昭。

這麽一弄,報紙的內容整體就挺豐富了。

編輯部的人手和工作都弄好,刊登的內容也有了,離印刷成品基本就差拉廣告商這一步了。

如今的印刷成本是比較高的,若是沒有廣告招商,只能靠財政補貼來壓低報紙的價格,不然要價太貴便起不到祝子翎和容昭設想的作用了。

不過出乎祝子翎的意料,一放出招商的風聲,便有不少人蜂擁而上,眼看辦報紙的資金問題是不用怎麽擔心了。

祝子翎本來以為至少得發行個一兩期,讓其他人看到效果了才會有人來送錢,卻沒想到他的名頭早已成為了金字招牌。在許多人看來,祝子翎不光是福星,更是只要做出一樣新鮮東西,就能大賺一筆日進鬥金的財神爺。如今聽說他又弄出一樣沒聽說過的報紙,還要招商,不就相當於給了其他人分杯羹的機會?哪裏有不踴躍的。

何況拋開其他,光憑祝子翎如今的身份,那些有錢的商人們能給人孝敬一筆錢拉一拉關系,就已經相當的慶幸,便是白送出去,那也沒有什麽不甘願的。

一切準備充足,到如今,報紙終於要發行第一期了。名字就叫大啟月報,每個月出一期。

第一期自然要隆重一些,祝子翎特意讓容昭這個皇帝寫了個發刊賀詞。容昭一半內容誇報紙,一半內容秀祝子翎,倒是半點也不覺得害臊。

拋開皇帝致辭,首期最重大的消息就是修水泥路了。相關內容占了接近兩個版面,從水泥的研發、作用,到鋪路的方法,以及征用徭役的標準都十分仔細地寫了上去,而且寫得也相對白話,只要找個認字的人,多半都能看懂。

這報紙除了售賣,下面的那些村子則是村長每月都可以去衙門領一份,而且必須去領。這樣一來,一個村的村民基本上都能知道報紙上的內容。

除了水泥路,另外還有個消息容昭需要廣泛傳播出去,那就是研究所要招更多的人,征集各種有益處的發明。

研究所雖然設了一些官位,但只有做出重大成果的人才能得到授官,而平常搞各種研究、實際做事的人,即便容昭之前搜羅招攬過不少,卻是還缺著許多。

雖然研究所招人的政令下了,卻是只有無心科舉喜好研究的讀書人可能前來嘗試。那些技藝出色、有改良和發明能力的各類工匠,不僅不會敢來應征,甚至可能根本都無從得知這件事。

如今報紙上寫明了,出色的工匠也要招,和讀過書的一樣,只要能做出有用的東西就有獎勵,甚至能當官。

報紙發出去,京城當然是最先看到的,其他的那些州府,則是陸陸續續一兩個月後,才終於慢慢發到底下的村子裏去。

雖然來得有早有晚,但無論哪裏,都被這大啟月報掀起了一陣波瀾。

官員們對著容昭寫的發刊詞方方面面地琢磨吹捧,老百姓們則是對說是比青磚還要好的水泥路、用了畝產翻番的肥料、傷口可以拿線縫起來等嘖嘖稱奇,一連數日談資都離不開那薄薄的一份報紙。

如今大部分老百姓懂得不多,把話本和說書故事當真的不少,對於報紙上的東西自然更是沒什麽質疑。畢竟這可是村長從衙門領回來的,上面還印著皇帝親自寫的文章呢,簡直跟聖旨也差不多了。

加上祝子翎和容昭神仙下凡的形象已經日漸深入人心,便是對於一些本來超出很多人認知的事,如今這些百姓們也大都深信不疑了。

畢竟那土豆他們種了,畝產就算沒到千斤,七八百至少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