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認同

規劃好折沖府之後,楊崢與魯芝親自一個個實地巡視。

西平郡在兩漢時,其實屬於金城郡。

一向戰爭的前沿。

兩百年來羌胡之亂就沒斷過,幾乎每座城池都經歷過戰火的淬煉。

沿湟水向東,沿黃河向北,很多廢棄的塢堡稍加修葺就可以用。

而塢堡周圍大量的農田,剛剛被戰俘們耕種。

“漢以金城郡名之,意為西方之鐵壁。經營此郡,向北挾制涼州,向東逼迫關中,向南則壓制隴右!”魯芝望著滾滾向北的黃河道。

如果涼州像一頭臥虎,則金城如同一把匕首抵在猛虎柔軟的脖頸上。

蒙恬以此地驅逐匈奴,霍去病以此地取河西四郡。

所以金城不僅懸在武威脖頸的一把刀,也是狄道頭頂上的一把刀。

捏住南面咽喉之地河關,枹罕與狄道就在刀鋒之下。

如果楊崢想有所進取,則金城不可失。

即便想退守,金城也是西平、西海的一道屏障。

是以,楊崢在此設五座折沖府。

各城還有守軍。

龔飛稚領三千親衛營步甲屯於黃河之東的重鎮榆中。

張特領六千銳步營屯於允吾,接應四方。

東面統制,有臨機決斷之權,理論上,金城郡的府兵守軍都可以調遣。

魯芝帶著一幫青營剛剛出山的少年丈量土地,主持分田事務。

楊崢則接見宣義郎。

對待他們,就像對待自己的子弟和孩子。

大部分宣義郎都是漢人少年。

但其中也不乏羌胡少年,睜著藍色、褐色、淡黃色的眸子看著自己。

那眼神如同在看待父母一般。

而楊崢對他們不敢說有多好,但基本的需求都是超額的。

食有肉,衣有裘,最有學問的人教他們讀書識字,最勇武的將士教他們武藝。

若是有空閑,楊崢還會親自上課,講解華夏名將的赫赫功績。

衛青、霍去病、趙充國、傅介子、班超、陳湯、馬援、竇憲、耿恭……

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

封狼居胥、燕然勒功、投筆從戎、蘇武牧羊、李廣射虎,十三將士歸玉門!

漢書可以佐酒,令人不知不覺沉醉其中,大漢的猛人實在太多了,有時候楊崢自己都講的慷慨激昂,恨不能投身於那個壯懷激烈的時代。

當然,其中也加了不少私貨。

“重振華夏,復我神州!”望著這麽多雙幹凈的眼睛,八個字脫口而出!

此刻起,各族的少年自動納入華夏之中。

口號還是簡單一些好。

軍中百分九十九都是文盲和粗人,太文縐縐的口號他們記不住,也不理解。

這八個字就方便多了。

“重振華夏,復我神州!”少年們眼中燃著一道道烈焰。

連劉珩也情不自禁的吼了起來。

待眾人熱情稍稍冷卻之後,楊崢道:“剛剛擴軍,諸族混雜,很多事不好做,若有困難,但說無妨。”

“沒有困難!”一個羌人少年帶頭吼了起來。

羌胡其實都缺乏一種身份認同。

現在,楊崢給了他們!

所以羌胡少年們,比漢家少年更為積極,也更為迫切。

楊崢笑了兩聲,點點頭,“多難興邦,逸豫亡身,困難在所難免,永遠不可避免,有困難,就迎刃而上,克服它、戰勝它!”

楊崢感覺自己都快成人生導師了,雞血打的自己都汗毛倒豎。

但十五六歲的少年,缺乏的也正是這些。

“唯!”少年宣義郎們向楊崢齊齊拱手。

很快,“重振華夏,復我神州”八個字在軍中到處響起。

一個個羌胡士卒們眼中多了些東西。

復我神州四個字,已經給了他們新的身份認同。

這時代絕大多數的人,一出生就如同奴隸,每天過的如牲畜一般,忍饑挨餓,在無盡的絕望與痛苦中麻木的結束一生。

很少被當成人看待,有過人的尊嚴。

這八個字,既賦予了他們使命,也給了他們尊嚴。

禽獸尚會望月,更何況是人?

即便是謊言,此刻也能在絕大多數人冰冷的心中打開一道缺口,注入一絲暖流。

“古之戎狄,今為中國;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高舄。以盤石為沃田,以桀暴為良民,夷坎坷為平均,化不賓為齊民,非太平而何?”魯芝引經據典,貼滿大街小巷,城內城外。

華夏先賢們早已經過了戎狄之辯。

宣義使們以通俗語言注解之,羌胡士卒的最後心防也在溶解之中。

楊崢令人把這段文字在治下各城中刻成石碑,以鼓勵羌胡們積極漢化。

軍中民間一齊抓,都不懈怠。

“群山浩浩,河水滔滔,生民艱難,天下紛擾,烽煙四起,今我受召,鐵甲在身,長刀在腰,擂鼓陣陣,旌旗飄飄,萬眾一心,地動山搖,同生共死,血染征袍,決勝沙場,討逆除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