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換防(第2/2頁)

而九品官人法,則直接走回司馬家的老路了。

最開始,九品官人法比孝廉制的確有進步之處,然而太考驗中正官的操守。

兩晉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楊崢隱隱感覺到,自己走到了一個關鍵的路口。

杜預道:“可察舉與中正並行之,然後再以宣義司考量其能力、品行。”

這個辦法比單一的九品中正制要強,還有宣義司把門。

但還不夠,未觸及問題的根本。

楊崢所想的是,徹底打開底層向上躍遷的通道。

軍功只是其中一條途徑。

另一條途徑就是怎麽選拔人才了。

這也是杜預的時代局限性。

恰巧楊崢在這方面是過來人。

科舉制雖然條件還不成熟,但可以根據當下時勢略作改進。

在這方面,楊崢手中的大殺器不是宣義司,而是青營。

眼下青營差不多就是後世的九年義務教育了。

包吃包住,公費學習。

這麽多年,在楊崢刻意引導下,已經不局限於儒學經典,涵蓋兵法、武藝、天文、地理、醫學、丹術,連鍛造、木工、築城都在其中。

雖然很多學科只有雛形,也請不到名師,但架子搭起來,各種細節遲早會慢慢填補上。

或許未來楊崢在史書中最大的一筆,不是割據雍涼,而是開創青營。

“考試!”楊崢直接扔出兩個字。

杜預與衛瓘同時愣住,最終衛瓘先開口道:“莫非是考校品評?”

楊崢點點頭,“正是如此,地方察舉、征辟、推選之才俊,全部入姑臧,由官府命題,考校其才學、見識、謀略。”

紙張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稀罕東西,西平也可仿制,不過是搗碎木漿、竹漿、藤漿,篩選凈化、脫水成型,壓榨晾幹而已,並非什麽高科技的東西,考驗的是手藝與火候。

雖然粗糙,比不上洛陽的左伯紙,但足以書寫了。

幾千張考試用的紙,楊崢還是拿得出來的。

第一年,楊崢反復權衡之後,暫時不將青營子弟納入其中。

先看看士家豪右的反應,給他們適應的時間。

另一方面,青營孩子大多十五六歲,即便學業有成,外放出去當縣令……有些駭人聽聞了。

飯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

楊崢對青營寄以厚望,但也不能拔苗助長。

假以時日,終究會百花齊放。

“此策倒是可行。”衛瓘甚為贊許。

杜預眼神一亮,“此策既將中正之權收歸中樞,又能選拔真正的賢才,將軍果然非常人也。”

楊崢老臉一紅,抄作業都不會抄,豈不是白穿越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