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裁軍

新劃分了郡縣,就要任命新的太守、縣令。

三國士家豪強坐大,在楊崢看來,皆因太守、縣令權力太大,地方軍政財一把抓。

魏文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主選拔之權的中正官也落入士族豪強之手。

如此一來,地方什麽都有了,要朝廷何用?

政務楊崢可以讓出去,財權可以分享,但軍權必須抓在手中。

至少軍權不能全由地方掌控。

所以楊崢不設太守,以郡丞掌政務,治下可領一千郡兵,負責緝盜,城池防務,一些特殊的郡比如張掖、酒泉、河曲等等時刻面臨外部威脅,則設折沖都尉,負責當地府兵。

一些戰略要地則設有統制與副統制。

如金城、北地、安定、高昌等門戶之地。

總體原則,軍政分離,財權共享,一部分送入中樞,一部分地方自留。

如高昌、敦煌、西平這些富得冒油的郡,肯定要向外輸送錢糧的。

對於北地、居延這樣地廣人稀剛剛設立的郡,中樞還要適當投入,促進地方發展。

涼州甫定,今後幾年就是大發展時期。

涼州北面諸部,楊崢還不相信他們敢跟自己唱反調。

其實內心中,楊崢反而希望他們如此,這樣便能為北地、張掖等郡提供奴隸。

文武分治的思路這些年楊崢一直在跟魯芝、杜預、衛瓘等核心人員溝通。

想要壓制地方士家豪強,兩個辦法,其一,直接刀,如唐末的黃巢,但眼下的形勢,同室操戈,便宜的就是外族。

其二,強幹弱枝,如西漢諸皇帝一樣,漢高遷六國大姓入長安,漢武遷天下豪族入茂陵等等。

不過涼州的情況有些特別,士家豪強存在,不僅是抵禦諸夷的核心力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漢化諸夷。

強制遷徙至姑臧,會令地方秩序大亂。

所以文武分治是最好的強幹弱枝之法。

楊崢僅僅捏住兵權,讓出政務以及部分財權,換取士家豪強對自己的支持。

站在他們的角度,手上有錢有糧有人,還有人才,總要找到一個釋放點,短期內,楊崢以兵威震之沒有問題,時間長了,總會出現問題。

給底層百姓打開上升通道,同樣也要給他們打開上升通道。

“那麽諸郡的郡丞,諸位可有人選?”楊崢問道。

魯芝道:“既然將軍行科舉,不妨以政績論,治理地方有方,人口增長,地方富庶,憑政績升任郡丞,若是直接舉薦,豈非又重回中正官的老路?”

魯芝出身寒門,在曹魏官場摸爬滾打幾十年,自然最有發言權。

以政績說話,自然也是最為公平的。

更能刺激地方縣令等官員用心辦事,而不是天天想著法在孝道上耍花樣。

楊崢點了點頭,目光轉向杜預和衛瓘,二人全都無話可說。

“若是如此,再設巡察司,巡察地方政務、折沖府軍務,考察地方民情等要務。”楊崢最後補充道。

以前這些職責全部交由宣義司,但現在是新環境、新形勢,宣義司的職權有些大了,這不符合平衡原理。

權力太大,一是管不過來,二是容易腐化。

還不如分權,做的細致一些。

正元二年的最後一個月,幾乎每天都是這麽度過的,將涼州大大小小的事務一一落實。

忙完政務,緊接著就是軍務。

親軍三營已經擴充到六萬,而且大部分還是騎兵。

楊崢感覺頗為吃力。

而且有府兵補充,中樞不需要這麽多兵力。

裁軍也就在情理之中。

楊崢采取自願原則,願意退伍的,可自行報名,官府還會分五十畝永業田,若是願意去北地、居延等地則分兩百畝,賞戰馬兩匹,皮甲弓弩刀矛盾牌各一副、糧食五石、布帛三匹。

之前戰功可疊加。

其他郡一畝可換取居延北地二畝。

這一年來轉戰南北,士卒當然會疲憊。

而這種疲憊不止是身體,更多是心理上的,還有一些受傷的、上了年紀的。

當然,也有撈夠本的,很多士卒都有三四個女人了,從高昌帶回的財物,足夠吃上大半輩子,任何時代都有想躺平之人。

他們還留在軍中,只會拉低親衛營戰力。

林林總總加起來居然有九千七百多人。

其中有將近一半選擇去居延、北地二郡,以獲取更多土地。

楊崢設宴分批次為他們壯行。

宴會上,士卒們全都低下頭,不敢看楊崢的眼睛。

楊崢自然知道他們心思,怕被人說成是逃兵。

人各有志,不必強求。

而且到了北地、居延,則是另外一個戰場。

“爾等雖然不在親軍,但永遠是我楊崢的兵!無論到了哪裏,都是響當當的一條好漢!”端起一碗酒,楊崢高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