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焦慮

“四月,由漢中流入隴西的糧食共五萬石,由河東郡流入安定的糧食九萬石,由河北流入雁門郡糧食十七萬石。”龐青拿著小本稟報道。

“完了?”楊崢見姑臧糧價節節攀升,到處都是糧車,以為至少有個一兩百萬石。

三十一萬石糧食,看似不錯,但對如今的涼州來說杯水車薪而已。

關鍵還把府庫中的錢用光了。

擡高糧價並沒有達到預期,經濟戰果然不是誰都能玩得起的。

其實想想也是,蜀國自己都窮的喝西北風了,境內大量種桑,以增加蜀錦的產量,有時候還會向東吳購買糧食,就算想賣,糧倉裏也沒多少。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受制於路途遙遠,山路難行。

漢中的糧食能賣給隴西,但蜀中的糧食怎麽可能大規模的輸送過來?

路上消耗多少?

古人也知千裏不運糧。

“目前就這麽多,預計下個月會稍稍增長一些。”龐青道。

楊崢仔細思索了一陣。

經濟戰的想法是沒錯的。

一個國家的崩潰首先是經濟崩潰。

自己躺在河西走廊上,相當於躺在金山上,錢用出去了,再掙就是,府庫中這些錢換回糧食,其實也不算損失,糧食是戰略物資,不能以金錢衡量。

怎麽讓糧食價格打擊到敵人呢?

楊崢回憶著後世資、本大鱷們各種科技與狠活兒,腦海中忽然靈光一閃,販賣焦慮!

引起蜀中和中原的糧食焦慮,激發兩國的內在矛盾。

糧食漲價對誰的打擊最大?

一定不是士族豪強,而是普通百姓。

以蜀國現在的狀況,百姓早就不堪重負了,費祎死後,姜維數萬人北伐,收益卻微乎其微,歷史上的洮西大戰並沒有爆發,而段谷之戰讓蜀國受到重創。

一個在籍人口九十多萬的國家,要養十萬大軍,四萬官吏……

蜀國百姓過的什麽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魏國也是一樣。

連年大戰,淮南三叛最為聲勢浩大,堪稱漢末三國以來投入兵力最多的大戰,司馬昭調集數十萬大軍,耗時一年才滅了諸葛誕的十余萬大軍,擊退吳國十一萬援軍。

魏國國力的確最強,但再強能這麽玩幾次?

這也導致司馬昭只能擠出四萬大軍支援長安。

今年司馬昭還以皇帝曹髦的名義頒布詔令,加賦一成……

如果百姓的焦慮起來了,內部的矛盾也就會越來越劇烈。

兩國的構成不僅僅只有士族豪強,還有大量在饑寒臨界線上苦苦掙紮的寒門、庶民、屯田客。

這些人才是支撐魏國、蜀國的真正的力量。

士族豪強肯定不會把自己血肉割下來喂養朝廷。

而士族豪強也有強弱之分,實力不濟的豪強其實也是受盤剝的對象。

“派人去蜀中、中原,散播流言,哄擡糧價,挑起事端,用一切手段把他們的糧價搞上去!”其實不用楊崢的這道命令,魏蜀兩國糧食漲價是必然。

鐘會十四萬大軍壓在關中,蜀國也在積極備戰,糧食物資送往漢中前線,國內漲價的不止是糧食。

而魏國為了供養這十四萬大軍,中原的糧食肯定要向關中輸送。

加上魏國本就空虛的現狀,糧食漲價是一定的。

三個勢力雖然互相敵對,但經濟上的聯系一直沒有斷過。

涼州糧食價格上漲,也一定會傳導進中原和蜀中。

這才是降維打擊。

老老實實的收購糧食要收到什麽時候?

老老實實的跟司馬昭玩攻城略地,玩得過中原?

以涼州的現狀不搞點騷操作怎麽破局?

龐青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屬下這就去辦。”

洛陽。

自司馬昭升任相國之後,國內大小政務已經不需送入宮中,曹髦僅有的一點權力也喪失了。

郭太後亦是如此,被他的從兄弟們和叔父完全架空。

明帝設置的外戚、勛舊、士族互相牽制的格局完全被打破。

當年漢獻帝還有諸多漢臣支撐著,現在的曹髦放眼朝中,只有一個庶族出身的王經還站在他身邊。

不過轉機似乎到來。

甘露四年五月,征南大將軍、司空王昶病逝,魏國出現一絲權力空隙。

本來最合格的接班人是王基,擔任荊州刺史多年,熟悉荊襄戰局,但王基被斬於長安,剩下的人選就不多了。

荊州乃三國交界之地,常年大戰,非重將不能守。

司馬昭一時也不敢把司馬家的幾個廢料送上去。

朝中提議由州泰擔任征南將軍。

司馬昭一直猶猶豫豫。

關中、荊襄、揚州三鎮非比尋常,常年駐紮幾萬、十幾萬大軍。

放在外人手中,終究不放心。

好不容易熬死王昶,現在全部交給州泰,司馬昭也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