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易風俗

春風洋溢,細雨紛飛。

蜀中百姓如長龍般湧向關中。

讓疲敝已久的關中生機盎然。

沒有人口,再大的疆域也是白搭。

秦國的領土差不多是中原的兩倍,但核心區域只有河西五郡,蜀中人口釋放進關中,對秦國意義重大。

杜預預測的蔭戶和隱戶在兩百四十萬左右,但新一輪的人口登記,已經超過兩百七十萬,並且還在陸陸續續上漲中,加上原有的九十萬,蜀中人口達到三百六十余萬。

預計漢中填七十萬,關中填一百五十萬,蜀中留在下百多萬人口。

其實楊崢遷都長安之後,河西百姓也跟著遷徙過來。

尤其是高昌、敦煌兩個人口大郡,富戶豪室多不勝數,從族中分出一股遷往長安也是常規做法。

隴右清算出的人口,一半也填入長安附近。

還有原本的雍涼軍俘虜,他們家鄉就在關中,自然主動遷回故土。

長安附近人口迅速飆升。

一座座新的村鎮拔地而起,一座座城池廢墟重新聳立,一條條河渠重新疏通。

大片良田散落在春光之中。

野地中的屍骨也被收殮入土。

以前千裏無人煙,百裏無雞鳴,現在十裏一亭三十裏一村百裏一縣。

每個亭都是退役的老兵為亭長,村中三老全部由傷殘將士組成,每一個都加了宣義掾的職銜,由縣裏的宣義郎管轄。

新的村落不再被宗族主導,漢、羌、氐、賨、胡互相雜居。

凡私鬥者,皆處以重罰,流放居延、朔方、輪台為奴。

左右鄰舍連坐。

百廢俱興,泥沙俱下,各族都性情剽悍,楊崢不得不用重刑。

“諸族混雜,習俗各異,當制定法典,移風易俗,使諸夷化為中夏。”索靖諫言道。

三國雖亂,但魏蜀吳幾十年來一直都是如此。

蜀國融合西南諸夷,東吳對百越更是下了重手,曹魏更不需多言,南匈奴、烏桓、氐人基本完成漢化,鮮卑也受到重大影響。

“卿可有詳策?”諸族融於華夏,一直是楊崢在做的事。

索靖連忙呈上一份縑帛,“臣有十策獻與大王!”

索家大本營在敦煌,處於民族交融的前線,自然最有發言權。

楊崢打開縑帛,滿篇蒼勁有力的章草。

就算楊崢是個書法盲,也能看出絕非凡品。

說是十策,細分下來,差不多有三十多策了。

連人家媳婦兄終弟及的傳統也要管,還禁止互相以妻女侍奉貴客的惡習。

至於禁止私鬥、殉葬等等也全在條令之中。

細致到發型也有嚴格要求,禁止髡發、刺青等等,規定所有編戶齊民必須束發右衽。

楊崢不介意人家的發型和穿戴,但士人儒生卻異常在乎。

什麽事都要有個儀式感,不然諸族在心理上仍然無法融入。

“若諸族因此混亂,豈非得不償失?”楊崢是實用主義者。

但索靖明顯是理想主義,充滿了士人的崇高理想,“若連束發右衽都願,談何融於華夏?不過是繳利之徒耳,稱大王均田,來分一杯羹而已!”

“有道理!”楊崢忽然就想起了歷史上的野豬皮們的留發不留頭……

南匈奴為何一直不能完全融合?

因為他們心氣還在,傳承還在,習俗還在!

束發右衽就是滅他們的心性!

要融合就徹底一些,不然幾十年後,秦國在均田制下崛起,這幫人也跟著崛起了。

既想占便宜,又不願付出代價,這當然不行!

“可!”楊崢點頭同意了。

有異心的部落總有異心,要反的人,遲早也會反,只是他們的機會沒有到來而已。

不如借此機會逼他們主動一些。

楊崢的刀子上也不差這一抹鮮血了,民族融合可以溫和,但不能一味的溫和。

既要施恩,也要立威。

現在是最好的機會。

“鎮撫司隨你調用!”楊崢道。

“謝大王!”索靖拱手道。

除了鎮撫司,還有宣義司、撫慰司、折沖府等衙配合。

氐人、賨人其實跟漢人已經一般無二,衣冠發飾全部都是漢家模樣,語言也是如此。

羌人成分復雜,但他們對楊崢是無條件支持。

羌人中刺頭,當年也被楊崢一根根的拔了。

而且羌人一向仰慕中土,自然沒有阻力。

唯一有阻力的是鮮卑、胡人、匈奴。

他們都有自己的傳承,動不動就是當年大匈奴的什麽左賢王什麽大人的。

匈奴也就那回事,早就不行了。

楊崢的法令也很簡單,你要當秦人分田地,就忘記這些陳芝麻亂谷子的破事,若是想當匈奴人,也別客氣,回到漠北去喝西北風。

既想占大秦的便宜,又想當匈奴、鮮卑,天底下自然沒有這種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