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三章 裁冗

還別說,三省六部頗有效率。

楊崢的大餅剛畫出來,各部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

工部自然是修橋補路,要想富先修路,古今都是一個道理。

戶部則主張恢復什一稅負,讓百姓手上多留些錢糧。

兵部和吏部則主張裁汰冗員。

修橋補路已經在做,但大規模的土木工程全部禁止,這些東西更勞民傷財,楊崢連大興至潼關的廣通渠都沒挖,就是怕消耗民力。

而減稅這條也不適合眼下。

楊崢已經減免了中原、江東幾年的賦稅,這招用多了,百姓未必會多感恩朝廷,再說西域、遼東、漠北三地將來會出兵,朝廷也需要積蓄些實力。

兵部和吏部的裁汰冗員,倒是可是一試。

晉、吳有大量裙帶關系上來的官員,改朝換代,卻沒有改變他們在地方上的權勢。

很多城池換了城頭的大王旗,就繼續吃香的喝辣的。

父親是縣令,兒子是縣丞。

父親是縣丞,兒子是亭長……

這一套在舊朝玩得轉,在大秦卻不行。

別小看這些地方小吏,朝廷的很多善政到了他們手上,往往成了惡政。

百姓苦不堪言。

既然是吏部提出來的,楊崢就放權給吏部去處理,還調動宣義司、鎮撫司協助他們。

吏部之事可以放手,兵部之事楊崢從來不敢輕忽。

大興養著二十萬精銳中軍,大規模的戰爭雖然沒有了,但大規模的訓練還在,有時候訓練比戰爭更加艱苦,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動輒百日長途行軍,專挑氣候惡劣路途艱險之地,不是漠北就是高原,或者巴蜀大山。

很多將士已經疲憊不堪。

人過了四十歲,下降的不僅僅是體力,還有心力。

早年受的傷,也會隨著年紀的增大,越來越難受。

更何況很多四十歲的將士早已老婆孩子熱炕頭,他們留在軍中只會減弱中軍的戰鬥力和意志。

有鑒於此,楊崢下了退役令,凡軍中將士,可自行決定去留,退役之人第一年免賦,第二年減半,第三年恢復正常。

不出所料,詔令一出來,退役之人絡繹不絕。

漢魏士卒全是終生制的,十五從軍,六十還提著刀血戰,老的不能動了,才退居二線押送糧草輜重,但輜重兵比正兵更累,如同牛馬,終日勞累。

楊崢的退役令絕對是這時代的一大善政。

二十萬中軍,退役者近九萬。

杜預進諫道:“退役將士心系大秦,如陛下之子侄,乃大秦之精華,不如遷往河北、中原、江東,雖為民,亦可為大秦守護一方!”

“元凱所言甚是!退役將士若願去關東,每人一百畝良田,一匹馱馬,皆升宣義掾!”

宣義掾不是宣義郎,相當於後世的共青團員。

以後選村正、裏長、亭長,有優先權。

“中軍八營,臣建議減至六軍。”杜預是左傳癖,左傳有記:天子六軍。

此乃古之法度。

中軍既然裁撤了,自然用不到那麽多的編制。

楊崢點頭同意。

杜預這個權尚書令當的比衛瓘稱職一些,畢竟是帶過兵打過惡仗的人,從懷中掏出一份奏章呈給楊崢。

大致是根據兩漢兵制加以改進,分羽林、虎賁、龍驤、驍騎、越騎、屯騎六軍,每軍皆分左右兩營,每營八千至一萬人。

羽林、龍驤、驍騎三軍駐紮在太極殿東北,故稱北衙。

虎賁、越騎、屯騎三軍駐紮在西南,故稱南衙。

每營設一校尉,一宣義令,互不統屬,輪流戍守大興城和皇城,以及天子宮禁。

平時只有皇帝虎符加蓋國璽的軍令方可調動,戰時由皇帝指派大將,領虎符出征。

奏章中還有各種其他的規定,互相牽制,互相監督,只憑一個校尉是無法調動麾下人馬,各軍想要串聯起來,也根本不可能。

杜預的奏章詳細到校尉、宣義令們的住宅都有講究。

這方面,杜預是專業人士,以楊崢的水平挑不出任何問題,十萬余精銳中軍,加上地方上的府兵,足夠對付四面八方的敵人了。

楊崢也一直走精兵路線,晉、吳被滅之後,已經沒有大規模國戰了,放眼周邊,能與大秦匹敵者少之又少。

“甚好,此策交由兵部商議後立即執行。”

杜預的尚書令比較稱職,衛瓘當了這麽多年的尚書令,也該挪挪位子了。

一個人固定在一個位置,不是什麽好事。

以前在朝中衛瓘一家獨大,門生故舊太多,這種局面繼續下去當然不對,現在杜預來了,問題就迎刃而解。

三省六部,除了尚書省,還有中書省,衛瓘當中書令。

半個月後,杜預就把事情辦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