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二章 利益

三個月後,蓄奴稅從京兆推廣到整個關中。

風聲早就放了出去,民間漸漸接受了。

存在即合理,奴隸制既然存在,說明適應這個時代,朝廷加以規範,避免其野蠻生長。

很多奴隸都是全家依附在漢民富戶之下,其實跟佃農相差無幾,只不過失去了一些人身自由,除了種田,還要伺候主人家。

當然,絕大多數百姓是養不起奴隸的。

自己都吃不上飯,更不用說蓄養奴隸。

豪族們就是心有不滿,也沒有作亂的土壤。

大一些的豪族則無所謂,奴隸合法話反而讓他們正大光明的享受。

關中推行基本沒遇到什麽抵抗。

到了泰興二年年尾,楊崢發布詔令,全天下推行之。

關東就沒有關中這麽好說話,尤其是河北豪強,本身具有一定的實力,家中部曲多是烏丸、羯、匈奴等眾,不斷上書朝廷哭慘賣窮。

說自己都窮的揭不開鍋了,哪還有閑錢給朝廷繳稅?關東豪族享受商道的好處,又是奴隸貿易的最大受益者,當然不會反對,但他們關東人就不一樣了,窮的都快喝西北風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樞和地方的博弈自古皆然。

直接的暴力對抗沒有,但軟對抗卻越演越烈。

很多富戶豪強幹脆領著自己的家眾,穿著破衣爛衫,擠在官衙之前撒潑打滾……

奴隸們主動跳出來反對收蓄奴稅,說主人對他們不錯,就不用朝廷操心了。

河北人出頭,中原人呐喊助聲勢,江東富戶豪族觀望。

奴役外族無處不在,河北奴役烏桓鮮卑匈奴,江東奴役山越,蜀中奴役南蠻諸族,中原人奴役自己人……

這個時代並不是史書上標榜的那麽和諧。

只要沒有大規模暴力抵抗,楊崢就當他們同意了。

不過楊崢的一貫做法是,拿了人家的東西,就該給人家一些補償。

“進攻遼東可以提上日程了。”楊崢的天元閣中,大秦的平尚書事們濟濟一堂。

“關中旱災未熄,又要大戰,只怕……”這一次不是魯芝反對,而是索靖。

杜預也不太支持,“大興距遼東五千裏之遙,糧草轉運艱難。”

衛瓘一向順著楊崢的心意,“高句麗卷土重來,遼東三部侵占帶方、玄菟等郡,麾下漢夷二三十萬,遼東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假以時日,必實力大增,此時不征,必遺禍子孫。”

原本遼東三部互相仇視,互相攻訐,在遼東狗咬狗,但大秦崛起之後,感受到強大的威脅,這三部居然與高句麗弄了一個攻守同盟。

各自擴軍備戰。

鮮卑人祖上十幾輩,窮的眼珠子發紅,好不容易趁著中原大戰,侵占了土地和人口,吃下肚的東西,怎麽可能再吐出來?

“毌丘將軍萬余步騎便可橫掃遼東,朕的兒郎難道不如前人?”楊崢潑了一盆雞血。

魯芝道:“毌丘將軍能橫掃遼東,是因為鮮卑人的協助,今時不同往日,鮮卑人有天時地利人和,我軍遠出,將士勞苦。”

“伯父安知朕就沒有盟友?”楊崢笑道。

“陛下……”

“河北豪族實力雄厚,正可驅使,馬孝興屯兵河北多年,麾下牧騎不正是鮮卑人?”楊崢早就胸有成竹。

此前打壓關東豪族,唯獨對幽州豪強網開一面,為的就是今日。

豪強也是資源,手上有兵有糧食。

不拉出去砍砍外人,實在是暴殄天物。

漢魏時代,潁川士族名震天下,其實河北豪強也不遑多讓,作為耕種、祭祀指導書的《四月民令》其實是清河崔氏的家歷。

河北豪強之牛叉可見一斑。

這幫人若是繼續留在幽州、冀州,楊崢心中多少會不踏實。

魯芝苦笑一聲,“陛下既然早有定計,臣就不多廢唇舌了。”

不費關中的糧草,也不用關中出兵,這種好事,自然沒人反對。

杜預、索靖也點頭同意。

再楊崢看來,治國其實就是平衡各方利益,朝廷收走別人的利益,就要給與一定的補償,形成良性循環,建立互信,然後同心協力做大事。

再說對外打戰,也不全是賠本買賣。

文鴦兩萬騎橫掃漠西,政治利益先不說,單是人口、牛羊就弄回來幾十萬。

楊崢的崛起,本質上還是掠奪。

搶了羌人搶胡人,搶了胡人搶司馬家,一步一步做大做強。

放眼周邊,能搶的都搶了,只剩下遼東的鮮卑三部和高句麗。

後世大唐,李二大帝一直在打打打,也沒見國家衰弱,只要控制好分寸即可,別像隋煬帝,動不動百萬大軍,敵人沒弄死,先把自己弄死了。

大秦本來就是農牧二元制,進取便是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