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二章 西爭

當然,話是這麽說,但安北都護不是那麽好當的。

漠北如此廣袤,又是苦寒之地,大量遊牧部族並不服大秦的統治,管理難度非常大,駐兵多了,養不過來,駐兵少了,無法對各部族形成威懾。

一旦出了狀況,少不了彈劾龐青的人。

不過這個位置也非常鍛煉人,龐青若能坐穩,也就再無人質疑他的能力了。

其實四鎮都護哪一個好當?

安東都護要轄制遼東各部和三韓豪強。

安南都護要面對林邑等國,內部還有大量蠻族掣肘。

安西都護更不用說,它承擔的壓力最大,直接與一個強國對抗。

想要加封平尚書事,就要拿出真本事來。

眼下遼東收復,渤海、三韓納入版圖,東面無事,可以把精力投向西面。

一回到大興,朝堂上對此次西征失敗議論紛紛。

其實大多數朝臣對西域並沒有多少興趣。

大秦的疆域已經足夠大了,沒必要窮兵黷武。

“天下方定,陛下先征遼東,再圖三韓,後戰林邑國,用兵頻繁,不利於百姓休養生息,將士生怨,此次西域戰敗,便是明證。”杜寬帶著一眾官吏勸諫。

就連魯芝也是如此,“大秦掌控西域足矣,何必再掀大戰?河中之地距大興一萬二千裏,得之不足以守,失之不足惜,孝武皇帝武功赫赫,卻有亡國之失,兵者,國之大事也,大秦新立,不可不慎重。”

如果連魯芝都反對,說明國內的反戰情緒有些大了。

楊崢耐心解釋道:“朕伐遼東,取豪強之力,馬隆一萬偏師而已,並不消耗大秦國力,林邑數此侵擾交廣,不可不伐之。至於河中,此地原非薩珊之土,又是商路重鎮,若為他人得之,便可轄制康居、大宛等國,威脅疏勒、夏國,西域諸國受其挑唆,必無寧日,皆時大秦要耗費的國力更多!”

其實說穿了,還是利益。

河中地區太肥沃了,適合耕種,也適合放牧,還是東西商貿必經之地,一塊肥肉,自己不吃,便宜了別人。

這時代的西域只是名義上服從中原王朝。

大秦敗了一場,不找回場子,威信就會受到質疑。

這麽多年對西域的努力也會化為泡影。

所以無論如此,這一戰必須打,河中必須拿下。

“若想止戰,則必須打疼他們,打的他們不敢再窺伺我大秦,打的他們聽到大秦二字便兩股戰戰!”楊崢朗聲道。

好戰必亡,但忘戰必危。

這是一個遍地野獸的時代,不能有絲毫松懈和軟弱。

如果沒有河中之敗也就罷了。

現在敗了,若是後退,別人就會以為大秦不過如此!

從哪裏摔倒,就要從哪裏站起來。

“此事無需再議,河中將是大秦最後一塊版圖。”楊崢一錘定音。

有些事情還是獨斷專行的好。

此戰不僅僅為了利益,也是為了讓華夏文明走出去。

不過有些話不能說,說了別人也未必明白。

“臣等遵令。”魯芝帶頭拱手,其他人也只能跟著。

好在百官早就適應了楊崢的雷厲風行。

朝會上可以暢所欲言,一旦定下決議,就要通力配合。

散朝之後,楊崢還特意向魯芝解釋了一番。

此戰仍舊是偏師,不會大張旗鼓。

其實魯芝也不是真的反對楊崢,而是怕楊崢走上漢武帝窮兵黷武的路子。

楊崢心中苦笑,從府兵制創立開始,就必然會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不過戰爭並不都是賠本的買賣。

這一次西征,攻打富饒的河中,一定會讓他們大開眼界。

只希望魯芝能改變想法,當然,河中之戰後,大秦就要進入全面休養生息階段了。

河中之戰,府兵表現可圈可點,但並沒有達到楊崢的預期,如果是中軍出馬,一萬七千人就應該殺的五萬薩珊軍人仰馬翻。

上一次文鴦七八千的中軍,三千裏追殺,幾萬嚈噠人被啃的骨頭渣子不剩。

中軍無論是作戰經驗和士氣,都比府兵高出一頭。

杜預精挑細選,也就選了七千將士,其中兩千余是雍涼之地的良家子,擅騎射,能識文斷字,勇武有力。

很多人沒投軍之前,就是鄉裏有名的豪勇少年。

剩下的四千余則是百戰老卒,朝廷原本允許他們退役享清福,但這些人常年征戰,已經適應了戰場,成了純粹的戰士,對女人、官職和錢財都不太敢興趣,只以廝殺為樂。

杜預眼光獨到,這七千人,到了西域,憑借良家子和老卒,可以瞬間拉起一支五六萬人的大軍。

很明顯,杜預是要先收西域諸國之軍。

同去的將領有馬循、田章、李特、苟晞等,也算是將星雲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