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九章 運河

占城稻在嶺南、交趾試種成功,開始向成都、江東、淮南廣。

這玩意兒優勢的確大,即便在長江以北,也比傳統稻種有優勢,產量大,生長周期短,關鍵還不挑地方,生命力頑強,非常適宜淮南、淮北。

這兩個地區也一躍成為大秦的糧倉。

魏吳幾十年的對峙,導致江淮成了無人區。

無人區有無人區的好處,一張白紙,隨便怎麽弄,地方沒有任何阻力。

海船的建造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但江淮和荊襄的稻米很快就輸入關中了。

楊崢也能吃上一碗香噴噴的米飯,配上交州進貢的海魚幹,別有一番風味。

魚幹算是交廣的一大特產。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時代的大海裏,各種魚類簡直泛濫成災。

北人騎馬,南人乘船。

北方肉食主要是羊肉,這時代的人對豬肉非常排斥,嫌棄豬藏,是下等人才吃的東西,漢民掀起,羌胡吃不慣。

楊崢也看過百姓的豬圈,說實話,也被惡心到了,跟後世的豬圈完全不是一回事。

海魚幹進入關中之後,立即成為一道美食。

可熬湯,可蒸煮,可攪碎……

楊崢心血來潮,將稻米碾碎,制成米粉,下鼎與肉糜、魚幹同煮,撈起後撒上大蒜,澆上一勺滾燙的羊油、牛油,一碗米粉就出爐了。

凡是皇帝喜歡的,立即會在大興引起一股風潮。

這種吃法很快就被民間學去,為大興城添加了一道美食。

可惜這時代沒有辣椒,只能以蝦幹魚幹提鮮。

民間的創造力總是無窮的,米粉出來了,麥面也跟著出來,關中的傳統美食油潑面不出意外的應運而生,成了大秦的國、民美食。

深受南來北往的人喜愛。

胡商、漠北人、高原人但凡吃過都贊不絕口。

剛開始賣的挺貴,米粉打著宮廷秘制的旗號,一碗賣到百錢。

這麽賺錢,做生意的人蜂擁而來,價錢也就漸漸降了下去,五十錢、四十錢、二十錢……

油潑面一出來,米粉的生意直接被打骨折,變成了三錢一碗。

兩種食物迅速在大江南北傳開,做法也很快具備了當地特色。

大興城也漸漸變得如同一座熔爐一般,東南西北各種風格的東西在這裏融合。

這幾年大秦沒有戰亂,全國上下一心一意的種田放牧,饑餓問題終於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百姓總算能吃上一口飯。

楊崢特別在意地方上的天災人禍,但凡有餓死人的現象發生,都會對當地官吏的政績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相反,如果地方人口增加,則作為地方官吏第一升遷的標準。

人口不會說謊。

每個郡報上來的數字都會由文學館的算士根據上繳賦稅、均田再次核算。

一旦數據對不上,鎮撫司、宣義司、禦史台三管齊下,從頭到腳把當地查一遍。

全國上下的人口都在不斷增長,說明大秦的大環境還是可以的。

飽不忘饑,有備無患,糧食儲備在後世都是關乎國家命運。

楊崢下令在各地修建四大糧倉。

華陰建廣通倉,用以儲藏關東輸入關中的糧食,這個倉庫也是最大的,最高可儲藏一千萬石糧食。

雁門郡建陰山倉,用以經營漠南,隨時支援漠北。

敦煌修建玉門倉,輻射西域。

渤海郡修建海東倉。

四大糧倉不歸當地管轄,由倉儲司直轄,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把南方的糧食輸送到北方。

每座糧倉都是建立在雄關後面,或者堅城之中。

遇到災荒,可以直接開倉放糧。

地方發生叛亂,或者外敵入侵,大興的中軍可以快速反應,不需要“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伴隨糧倉,地方上迅速崛起了漕運行業。

江南、蜀中的糧食要送到北方無疑是個巨大而長期的工程,一去一回,動輒半年,若是征發徭役,對百姓自然傷筋動骨。

楊崢幹脆放開,允許民間承辦漕運事務。

物流從古至今都是吸納就業的行業,一條漕運線就是一條生態鏈,可以制造十幾萬的工作崗位,養活十幾萬人家。

朝廷得到戰略貯備,百姓得到穩定的飯碗,也算是一舉兩得。

工錢,直接給硬通貨糧食。

楊崢也不求短期內就把四大糧倉裝滿,主要是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加強南北之間的聯系,盤活經濟。

現在江淮、荊襄、嶺南、交趾地廣人稀,也消耗不了這麽多糧食,與其積壓在當地發黴,還不如拿出來打造漕運命脈。

將來人口多的北方順著漕運線,自然會流入人口少的南方。

順便發展一下造船業,一舉多得。

而漕運線也是最好的進兵通道,從北向南,從西向東,基本都是順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