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一章 諸國

漢武帝時,設西域都護府,統領大宛以東諸國,並監察烏孫、康居等遊牧國家。

此後的兩百多年間,西域三通三絕,都護府也就時設時取締,到了東漢安帝延光二年,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平定西域,此後便以西域長史府取代西域都護府。

從二者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都護府側重於軍事,大多是武將擔任都護,意在武力占領,實際控制。

而長史府則側重於政事,實際控制其實只有樓蘭的海頭城和高昌二地,天山南北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掌控。

東漢中後期連涼州都準備舍棄,自然對西域沒什麽興趣。

不過西域諸國也被打怕了,所以還是承認中原為宗主。

大秦復置都護府,對西域諸國震動極大。

相當於不再掩飾自己的野心了,名字也從西域都護府改為安西都護府,但究竟“都護”到什麽地方,就要看大秦有多大的胃口了。

杜預一道命令下去,西域諸國該來的還是來了,真正敢背叛大秦不多。

多數小國只想當墻頭草,而不是出頭鳥。

秦軍也許打不贏薩珊,但滅了他們還是沒問題的。

從中原視角上看,西域這麽多勢力,真正能稱的上國的不多。

大多占據一兩個綠洲,有兩三座城,幾萬人口,四五千的士卒。

其實稱呼他們為城邦更為貼切一些,單個的國家根本沒有對抗大秦的實力。

一場會談下來,跟上次一樣,諸國再湊出四萬大軍。

尹春怒道:“上次的士卒還有些人樣,如今竟全是老弱病殘!”

杜預早有預料,西域諸國明面不敢反抗,暗地裏總要耍些手段,這說明他們根本不看好此戰。

一是因為上次的慘敗,二是因為大秦此次西進的將士只有七千,加上高昌、伊吾的府兵,總共不到兩萬人。

“也不盡然,還是有一些可用之卒。”杜預不溫不火道,“首鼠兩端者不來也罷,以免到遇見敵軍一哄而散,反而拖累我軍。”

西域二十七國,自然也不是全都反對大秦,還是有些人把家底掏出來了。

尤其是於闐、樓蘭、疏勒等國。

一番挑挑揀揀,湊出一萬五千勉強可用的大軍,其他的則讓他們跟著自己的國王回去。

此番會盟,本來也只是要他們表個態。

陽奉陰違也罷,蠢蠢欲動也罷,只要還遵守大秦的詔令,就還是中原的狗腿子。

其實楊崢對西域的一些偏遠小國根本就沒興趣。

所有人口加起來萬把人的國家很多,又太過分散,大秦沒那個精力去吞並他們。

再說吞並他們還要管他們吃喝拉撒……統治是需要成本的,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的事不能幹。

漢朝如此強盛,漢武帝對土地的欲望如此大,都沒這麽幹。

現在的大秦更不會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跟漢朝一樣,大秦一直以來的國策便是控制一些核心地區,以維護商道。

占住商道,也就達到目的了。

很多國家看出來了,也有很多國家沒看出來,就跟人一樣,有智力差距的。

於闐是最先看出來的,所以一直非常積極。

而且於闐處在南疆的西南角,一直維護天竺到中原的商道,跟大秦有共同的利益。

杜預直接將士卒打散,重新編制,以秦軍良家子為軍官,啟用通曉漢言之人為副官,立左右二營。

軍法也非常簡單,聞鼓不進者斬,聞金不退者斬。

在高昌僅僅編練了十余天,便開始向疏勒進軍。

沿途自然不斷有逃兵,被秦軍斥候抓回,直接被斬首示眾,人頭掛在旗杆上,隨著大軍一同前進。

見了血,這支軍隊立即變得無比順從起來。

秦軍如此聲勢浩大,大宛、康居、薩珊不可能不知道。

就算不知道,也有人給他們通風報信。

對方早就在等待這一天,本著先下手為強的原則,大宛與薩珊聯軍七萬人馬,忽然殺向疏勒。

天山以北,兩萬康居騎兵和一萬薩珊騎兵氣勢洶洶的殺向夏國,楊毅盡起國內步騎四萬迎敵。

疏勒國小,措手不及,瞬間被攻破。

疏勒王哭哭啼啼的求杜預幫他復國。

此時杜預的四萬人馬才剛剛趕到姑墨,還來不及跟於闐的兩萬人馬合軍。

屋漏偏逢連夜雨,夏國內部前烏孫國的殘余勢力趁機發難,意圖借薩珊和康居的力量復國,國中兩座城池叛變,響應薩珊人。

楊毅麾下的烏孫部眾,散去萬余人,剩下的烏孫人也人心惶惶。

西域形勢似乎朝著不利秦軍的方向發展。

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上一次是他們打贏了,有戰爭紅利在。

通常情況下,大部分人會認為這次還是他們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