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六章 草原

關東被上上下下清理了一遍。

為太學畢業的士子提供了大量空缺,很多人已經坐了多年的冷板凳。

退役的將士也有了容身之地。

此次清查關東,對大秦而言無異於一場手術,清理了腐壞的病體,讓整個國家更加健康起來。

整個關東的真實家底也出來了,兩億三千七百六十八萬畝,人口二百七十三萬戶,一千五百萬左右。

這個數據與歷史上曇花一現的泰康盛世基本吻合。

加上關中、蜀中、西域、江東的人口、田地,大秦人口在兩千四百萬左右,耕地面積在四億畝上下。

知道多少人口就能準確的收多少稅,知道多少耕田,就能收多少賦,國家才能正常而健康的運行。

當然,現在的大秦比歷史上的西晉疆域大多了。

實際控制遼東、南疆、漠南。

絲綢之路沿線的重地,也基本捏在手中,還增加了大宛盆地、七河流域、河中等富饒地區。

反而顯得這些人口有些單薄了。

正是因為人口不足,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原、關中等黃河流域,南方的長江流域開發不完全,主要集中在江淮、荊襄二地,以及更南方的交趾。

土地開發楊崢倒是不急,總要為後代留下發展空間。

四億多畝耕田,加上草原上的牧場,足夠大秦現在的人口吃喝了。

楊旭上書請求繼續清查整個江東。

他身邊帶著三萬多中軍精銳,江東還有王濬配合,問題應該不大。

統一天下後,楊崢對江東其實沒怎麽關注,也沒有投入太多的精力,人口土地都是按吳國典籍中的數據計算。

以吳國朝廷的烏煙瘴氣,士族豪強都快上房揭瓦了,數據中有多少水分可想而知。

楊崢遂回信,讓楊旭放手去做。

只有見到最真實的大秦,將來才能更好的治理。

楊崢的心思放在牧場上。

後世漠南逐漸沙漠化,一個重大原因就是過度放牧,羊多了,草就少了。

歷史上的河南地,在秦漢時代還是匈奴的肥沃草原。

赫連勃勃被此地的青山秀水迷住了,征夫十萬,六年勞作,耗資億萬,建了一座統萬城。

但到了中唐,因遷入太多的黨項人,過度放牧,逐漸變成了沙漠。

漠南也是如此。

陰山以北,大漠連天,也是因為匈奴人、鮮卑人過度放牧導致。

好在這個時代沙漠化並不是很嚴重。

很多河流也沒有幹涸。

在與三省的官員商議之後,決定采取與當年檀石槐相同的策略,將漠南分成五部。

一來將草原打碎,便於管理,防止諸部興起,二來,采取輪牧制度,讓草原得到修養。

金山山脈為設金山府,居延與燕然山之間的草原設為燕然府,賀蘭山至代郡以北的草原設為漠南府,上谷郡至大鮮卑山以西設為興安府,改大鮮卑山為大興安山,大興安山以北以東的草原設為松漠府。

每府駐紮一千精銳騎兵,五千牧騎,再分四到五個牧場。

將整個草原打散,避免出現強大部族。

凡是不再大秦戶籍之上的部族,可隨意征討之。

任何一個部族人口達到五千帳,強制遷徙一半至內地。

每個部族的貴人子弟,需在太學留學三年,楊崢為了他們準備了一屋子的四書五經儒家經典,以及佛經道藏,鼓勵他們出家為僧為道,不想出家,就學儒。

當然,草原實在太大了。

現在的大秦能控制的區域也就燕然山和姑衍山以南的地區,更北更西的地區還覆蓋不到。

即便能短暫的占領,卻無法長期控制。

連鮮卑、匈奴裔的秦人都適應不了那裏的苦寒和惡劣的環境。

任何事都講究性價比。

強制在那些地區築城,很可能幾十年後,漠北的野生部族接觸到華夏文明的火光,成為他們的興起之地。

貪多嚼不爛,大秦的土地已經足夠多了。

以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實在無法控制那麽遠的地方。

所以楊崢只能在人心上做文章。

鼓勵高僧、大儒、道人入大漠,教化諸部,在草原上修建佛寺、道館、儒廟,宣義司也是各種造勢。

即便後世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也有大片大片的人被西方輿論忽悠瘸了,更何況是這個時代?

大秦可以說是歷代王朝中,對草原部族最溫和的了。

一般情況下,能不動刀子就盡量不動刀。

還積極的接納他們,奴隸、待歸、治民,一條龍服務,熬個十幾年,就能成為秦人。

這在漢魏時代是不可想象。

不過,最有進取心的還是佛門。

一聽說可以隨意在草原傳播佛教,姑臧的僧人們仿佛被打了雞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