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五章 書

盛會持續了五天。

最忙的是文學館的書吏,他們要講各種精彩的編錄匯總。

楊崢每天一個開場白,就完事了,接著就看他們天花亂墜、舌燦蓮花。

大秦的學術氛圍也漸漸起來了。

醫學士、工學士、農學士也上台發表了一番言論,展示了自家的成果。

讓楊崢印象深刻的,醫學士修復了華佗的《青囊經》。

也就是說,手術一脈並未並未斷絕,繼續在大秦的醫學體系中流傳。

除此之外,醫學士對瘟疫、瘴氣等疾病有了行之有效的治療辦法,嬰兒的出生率也大大提高。

有外國使團在場,工學士的成果就不方便展示。

農學士這些年碩果累累,他們提著弓刀,深入南疆不毛之地,搜尋良種,稻、麥、各種蔬菜的產量持續上漲,還有各種新鮮的瓜果,大大豐富了大秦的餐桌。

盛會結束了,但帶來的沖擊遠未結束。

儒、墨、法、道、佛都碰撞出新東西。

其實楊崢覺得華夏土地上的東西都是同根而生,佛本是道,儒道一家,法墨亦是同氣連枝。

求同存異,有沖突的地方,可以融會貫通。

儒家和墨家都在這場盛會中獲得新生,雙方也不再那麽劍拔弩張了。

在楊崢的引導下,儒家主攻思想層面的東西,相當於文科。

墨家主攻技術層面的,相當於理科。

儒家對外擴張,墨家在內生長。

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忙各的。

連西邊的教派也學會了新東西,至少會講故事了,加入了很多儒家的東西。

佛門更是如此。

歷史上佛門跟儒道融合,才弄出了新東西。

文化這一塊上,大秦是有自信的,隨著國家的強盛,外面的東西影響不了大秦,大秦的東西反而能影響他們,反向輸出。

之後,大秦各地的文藝氣息漸漸濃厚起來。

市面上出現了大量的傳奇、戲曲、評書,大多是根據歷史改編而來。

這種東西漢代早已有之,司馬遷的史記裏面有刺客列傳,說的就是一些奇人軼事。

不過最受歡迎的還是一本《三國演義》。

不用說,自然是出自楊崢口述,陳壽擴寫和潤筆,文學館修正、加工。

從黃巾之亂到四家歸秦,出場人物兩千多人,很多人物都經過文學館的人尋訪其舊事,有些甚至詢問了當事人……然後推敲人物性格。

比歷史上的《三國演義》更為細致,洋洋灑灑兩百一十七萬字。

對每場戰役都仔細復原。

對諸葛武侯、關雲長、曹孟德、孫仲謀等人的形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

司馬家則全族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一經問世,便掀起了轟動。

全國的大街小巷全都是說書之聲。

每天傍晚,無論販夫走卒,還是士人官吏,都會走向評書館,簡直達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

而《三國演義》這本書,也一版再班,連大興儲存的紙張都不夠用了。

依然無法降低百姓們的熱情。

巨大的需求,推動了造紙業的發展,嶺南、雲南、遼東森林茂盛之地,大量的造紙工坊拔地而起,向關中、中原輸送紙張。

關中和中原的樹木則禁止砍伐。

這也推動了雲南、嶺南、遼東的經濟。

當然,最賺錢的還是文學館,一本杜預、文鴦、羊祜、陸抗簽名的《三國演義》被炒到了天價。

讓楊崢驚訝的是,最值錢的竟然是安樂公劉禪簽名過的。

真算起來,劉禪才是三國歷史的活化石。

正版的太貴,尋常人家買不起。

新崛起的中產小地主們為了擡高自家的档次,只能委托書生抄書。

市面上出現大量抄書為生的人,養活了一大群人。

抄著抄著,啟發就來了,市面上開始出現《東周演義》、《戰國演義》、《楚漢演義》、《漢武大傳》等等……

雖然比不上官府的《三國演義》,但市面上照樣如饑似渴,隨便一本就賺的盆滿缽滿,夠吃一輩子。

不過歷史就這麽多,而需求卻是如此旺盛。

很多文人開始發揮想象力,加入上古神魔元素,伏羲女媧、黃帝蚩尤紛紛登場。

太久遠之事,無史料可查,文人們只能自行腦洞,編纂情節。

小說也就漸漸誕生了。

不過也不知道怎麽回事,寫著寫著,開始偏向風花雪月。

風花雪月也就罷了,後面居然出現大量的顏色小說,尺度相當之大,花樣百出……

楊崢作為正人君子,看了幾本之後,覺得這玩意兒絕不能放開,不然不利大秦的精神文明建設……

下令宣義司查抄這些亂七八糟的書。

好在現在只是一個苗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