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三章 番外6 新生

武帝陵寢在馮翊郡西北的黃陵,與黃帝陵相鄰。

臨晉被唐軍攻陷後,切斷了關中與馮翊郡的聯系。

楊深不可能跑去重兵集結的馮翊郡去大張旗鼓的祭祖,所以只能拜祭太廟。

幽深的太廟中,依次羅列著大秦歷代皇帝,以及名臣名將,一個個輝煌的名字,但大秦衰落後,連武帝靈位前的供奉都少了很多,讓楊深心中極其難受。

大秦其實一百年前便病入膏肓,支撐了這麽多年,將最後一點人心也耗盡了。

盡管關中地區的百姓還支持大秦,但關東、江東早就離心離德。

三百多年的輸血關中,讓整個關東百姓怨聲載道。

特別是他的曾祖靈帝在位期間,寵信佛門,曾花億萬巨資在大興建造慈恩寺,奇花異石,亭台樓閣,極盡精巧之能事。

後又重修洛陽白馬寺,與大秦同等規模。

有度牒的僧人一度高達三百萬之巨,若是算上信徒,則至少一千萬……

整個大秦的人口也才九千萬,相當於九個人中就有一個人信佛。

令人諷刺的是,靈帝日夜在慈恩寺中為大秦的江山社稷祈福,卻並沒有換來佛祖們的慈悲。

反而因為奉佛,耗盡了關東、江東百姓最後的一絲信任,揭竿而起者不計其數,原本就尾大不掉的士族豪強渾水摸魚,大秦帝國在關東的人心終於喪盡了。

連渤海國、金蘭國都乘機起兵,以討平叛亂為由,一個攻占遼東,一個攻取交州,讓大秦更加風雨飄搖。

而錦衣衛從關東傳回的消息顯示,靠靈帝興起的佛門,並沒有支持大秦,反而扶持關東各大反叛勢力,甚至直接以僧兵協助。

盡管漢中蜀中南中名義上還聽朝廷的詔令,但實際上,從二十年前起,輸送大興的錢糧賦稅便斷了,很多刺史、太守早已世襲罔替。

楊深拜在武帝的靈位前,左邊是杜預,右邊是衛瓘,還有魯芝、張特、文鴦、蒙虓等等一系列的開國文武。

“子孫不孝,致使江山淪落至此。”

楊深與楊堅一前一後跪在地上,韋孝寬領著親兵在門外守衛。

咚咚咚……

青石地板被磕破了兩塊。

頭上的疼痛無法減輕他們心中的巨大歉疚。

昏黃的燈火下,楊深忽然看到武帝靈位前有兩道黃絹。

起初還以為是皇帝的詔令,但打開後卻發現黃絹上全是歲月的痕跡。

“武帝遺詔?”楊堅驚訝的讀出上面的四個字。

這東西出現在此肯定不是巧合,而是皇帝故意放在此地的。

楊深雙手顫抖的打開,關於武帝的傳說有很多,當年昭帝和王猛這一對君臣的兩稅法、募兵制據說都是武帝遺留下來的。

“自古未有不滅之國也,大秦自不例外,若禍患起於華夏,事可為則為,不可為則順其自然,讓百姓少流些血,為華夏多保留幾分元氣,若禍患起於異族,則我楊氏子孫當血染沙場,為華夏拋頭顱灑熱血,絕不可妥協……”

楊深讀著讀著,潸然淚下,心中的罪責和歉意減輕了許多。

“原來武帝早有預見。”楊堅聲音也輕松了許多。

話雖如此,楊深心中罪責和歉意雖然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失落。

曾經萬國來朝,輝煌無比的大秦,就這麽完了?

身為楊氏子孫自然不甘心。

第一份黃絹並無多少有用的東西,只是在勸楊家皇帝不要負隅頑抗,事不可為,直接投降,效仿當年東漢的山陽公和曹魏的陳留王,新朝怎麽著也不會把事情做得太絕。

唐國李家,原本就是大秦的臣子,在襄帝晚年時以軍功崛起於太原,一百多年來,為大秦鎮守邊地,抵禦住突厥人潮水一般的攻擊,因而也練出一支冠絕天下的步騎,李家的名臣名將層出不窮。

如果大秦還有救,李家也許還會繼續為大秦戍邊,但自從開元盛世之後,大秦一日不如一日,終於人心盡失。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靈帝在位時,又昏招跌出,想要借李家的手,壓制關東群雄。

只是沒想到,李家在得到靈帝的扶持後,如虎添翼,在關東大殺四方,歷經三代,逐漸吞並河北,將渤海國趕回舊地……

得到河北之地後,李家依舊對朝廷畢恭畢敬,指哪打哪,異常恭順,直到大秦徹底失去人心之後,才出兵度過黃河,席卷中原、江東、荊襄……

最後才將矛頭對向關中。

出兵的理由也只是清君側,匡扶大秦社稷……

楊深打開第二道遺詔。

“若我子孫不願大秦敗亡,朕有兩策可行,其一,率眾入高原,收羅高原之眾,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再聯合西域諸國,與渤海、金蘭等屬國同伐中原,事或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