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開心的第三十五天:搬家◎

關於去救助點裏生活需要什麽, 最先考慮的因素必然是救助點裏的條件。

雖然官方文件上的說法很委婉,但江暮雲是知道具體情況的。

以江暮雲前世待的那個救助點為例。

所謂的具體安置點,就是在地上用噴漆劃出一個個格子、標上序號。

這些被劃出來的格子, 就是每個人或家庭單位的安置地。

安置地之間沒有墻, 只有幾根金屬杆, 中間隔著軟塑料。

可能是救助點建得太匆忙,安置地有沒有塑料隔板,塑料隔板是不透明的還是磨砂的,幾乎全部看運氣。

大家有條件的自己帶幾塊布,掛上去擋一擋, 隔出一片小空間。

沒條件的就那麽將就住,每天看著人從自己前前後後過。

充電要去固定充電點,刷身份證, 每人每天限時長,想要多用一會兒就花積分。

救助店內設有購物窗口,食水、日用品都有得賣。

只是每個人能買到的物品數量是永久限量的, 而且購物要刷身份證, 必須本人購買。

想要買到更多, 那就只能用救助點的積分。

官方有開放大眾食堂,但都要花錢,價格還不便宜。

想自己開火做飯也可以。

救助點內安有一氧化碳報警器, 如果有人因為做飯引發警報的話,響一次罰款五千。

不是罰某個固定的人或家庭, 而是該範圍內當時所有點火做飯的人一起罰。

但是就江暮雲的經驗來看, 救助點內的通風還是做得很好的, 至少江暮雲還沒見過正常做飯引發警報的。

除非是想私下搞點小生意, 不然平時自家在安置點做個飯、燒個水都沒問題。

救助點設有汙水處理處, 所有汙水都必須倒進汙水處理處,但現在大家都更傾向於自己把汙水沉澱過濾留著繼續用。

垃圾同樣設有垃圾處理點,在救助點內隨意傾倒一次罰五千。

所有罰款只有下限沒有上限,幹得越多罰得越多。

除了這些,在救助點內被發現有違法行為的,也會被直接遷出社區救助點,送進特殊救助點統一管控。

當然了,在送走之前,該賠的錢該交的罰款一樣也不能少。

拿不出來那官方有得是法子讓人用勞力補齊。

而負責處理這部分事務的,就是救助點裏設立的治安處。

除了治安處,救助點內還設有醫療處。

像秦時武入住南安社區救助點之後,就大概率會被分派去醫療處工作——特殊時期,哪哪都缺人。像醫生這種稀缺人才想自由擇業是不太可能了。哪怕秦時武其實還在規培。

值得一提的是,救助點內還設有付費洗浴間,除了貴沒缺點。

雖然一直都有傳言說,洗浴間的水用的都是汙水處理處的那些水,但洗浴間依然是救助點內最受歡迎的存在。

這些在《救助點信息》裏只有籠統介紹,江暮雲也沒有把詳細情況說出來,只是把這些基礎設施一一列在紙上。

江暮雲點點本子上的字,對秦時文道:“官方文件上說得比較簡要,我們保險起見就按最差情況來。”

秦時文手上的筆轉了一圈,在本子上標下衣、食、住、行、雜五個字。

“先從最基本的‘住’開始。”秦時文在紙上記了一筆:“首先必須要帶的東西,就是用來遮擋的簾子。還有鏈條鎖。”

江暮雲補充道:“最好弄個鈴鐺之類的,就掛門邊上。”

《信息》中並沒有提到安置地之間有無档板,但是有建議居民自行攜帶遮擋物和鎖。

為了保險起見,江暮雲和秦時文商量了一下,索性就按救助點內沒有任何隔板的標準來。

江暮雲在本子上記下,還特意標注了一個“厚”字:“鎖就帶自行車鎖,簾子最好帶個不透光的,不然晚上開燈會很麻煩。”

救助點裏是按朝六晚十統一開關燈的,十點以後想照明就自己帶燈。

如果簾子容易透光的話,那晚上裏頭一開燈,外面的人就能欣賞皮影戲了。

秦時文想了想:“需要帶頂賬嗎?如果每天早上都是被燈照醒的,那也是有點惱火。”

江暮雲搖頭:“比起把自己頭頂遮住,我覺得還是在安置點裏再搭個小帳篷比較安全。晚上睡在帳篷裏,一些重要物資也能放在裏面。沒有帳篷的話,那種全包式的蚊帳也能用,用布蒙上再開個門就行。”

帳篷雖然上不了鎖,但帳篷有拉鏈。

不管是半夜有人拉拉鏈開帳篷,還是直接把帳篷劃個口子,那動靜都比單開一道簾子大多了。

如果不想一覺睡醒,就發現自己的家當悄無聲息地失蹤了的話,這層基礎防護還是很有必要的。

救助點裏確實有明文規定,對所有違法行為無論輕重都是零容忍,也設有不少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