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第2/2頁)

哪怕吃醋也不得不承認張良那張臉十分引人注目,再加上對方體弱多病,恐怕很難隱藏起來。

提起生病,嬴華璋覺得張良也有幾分厲害,就他那個隨時可能病死的樣子居然支撐著他逃跑到西域,又折騰出了這麽多事情轉頭還能來一出金蟬脫殼,到現在都尋不到蹤跡。

要不是曾經讓醫師給他診脈,嬴華璋都要懷疑所謂的病弱是不是對方裝出來的。

留在大宛的商人也陸陸續續傳來了消息:沒有張良的行蹤。

嬴華璋對此很是意外,從大宛王到商人都抓不到張良,那就意味著張良很可能沒有去大宛。

那麽他會去哪兒?

嬴華璋低頭看著輿圖,西域這邊小國眾多,不過大部分都不被大秦放在眼裏——幾十人幾百人都能自成一國,樓蘭隨便安排幾千人就能滅掉對方。

除非對方也能拿出像是黑火藥一樣的大殺器,否則人數優勢是沒辦法抵消的。

而距離龜茲最近的國家有三個,烏孫、焉耆和莎車。

這三個國家相距不遠,若是張良沒去大宛,那去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可能。

只是大秦跟這三個國家都沒什麽往來,在大秦摧枯拉朽一樣將西域比較強大的車師和龜茲都打敗之後,這三個國家也未必會輕易與大秦為敵。

嬴華璋思來想去還是先給這三個國家的王寫了封信,讓他們幫忙捉拿要犯。

措辭在他看來稱得上是客氣,然而他畢竟挾戰勝之威,兩場滅國之戰對他多少還是有些影響的,所以這封信在那三個國王看來就有些盛氣淩人。

更何況他們好歹是王,一個小小郡守居然敢跟他們直接對話,這讓三國國王尤其難受,也印證了新來的那位上師所說:大秦野心勃勃,意圖掌控西域。

嗯,上師自然就是張良,他憑借著車師國的相國表記一路暢通無阻的遊走於三個國王之間,告訴他們秦國的強大,秦國的可怕以及秦國的野心勃勃。

順便還給他們提供了一下有關於主將嬴華璋的情報,當然嬴華璋的真實身份他卻沒有說出來。

只告訴三國國王那不過是大秦一個小小的郡守,按理來說是沒有資格給他們寫信的——至於對方還有一重身份乃是大秦公子,這就不必提了,免得國王們的火氣不夠旺。

一開始這三國國王並沒有完全相信張良的話,他們也不傻,自然會擔心這位車師國的前相國會利用他們報仇。

不過那封信的確是讓他們有些害怕——車師相國說秦人睚眥必報是真的,要不然怎麽會為了追殺一個人滅了車師和龜茲呢?

其實最好的辦法應該是把張良交出去。

然而張良卻說道:“大王真覺得把我交出去秦軍就會收手嗎?他們追殺我不過是個借口啊,哪個國家會為了一個人動用數萬兵馬?他們從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收攏西域諸國啊,最近這些年,秦人商隊頻繁往來,西域乃是交通要道,以秦人之霸道又如何能夠忍受如此重要的地方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西域諸國雖然說是國家,但有個幾萬人都已經算得上大國,論眼界哪裏比得上曾經周遊列國的張良?

更何況中原的合縱連橫之術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抵擋的。

張良不是縱橫家,但他卻也有一張巧嘴,硬生生勸得三國國王從把他交出去平息事態變成了要跟大秦決一死戰。

用張良的話來說就是:“子房何惜一命,只是不忍見大王落得猶如車師大王一般下場而已。”

然後他就開始十分誇張的描繪車師王如今的境地——車師王和龜茲王都沒有死,卻被送到了鹹陽,為的就是以供秦皇取樂羞辱。

張良作為貴族之後,當然知道什麽樣的羞辱最讓人無法忍受,只是列舉幾個例子,三國國王立刻怒氣沖天,想一想便無法忍受,下定決心聯合起來抵禦大秦的進攻。

而得到自己想要結果的張良則是微微一笑,看了一眼東南方向。

他不會愚蠢到認為這幾個國家能夠阻擋得住大秦的鐵騎,畢竟大秦隨時可以調兵前來。

他要的是把嬴華璋手上的這些兵馬拖垮,只要能打敗嬴華璋就可以。

如今他殺不了嬴政,那就先殺他一個兒子,讓皇帝先嘗嘗喪子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