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第2/2頁)

菟裘鳩雖然嘴上這麽說,但還是很謹慎,張良此人計謀頻出,菟裘鳩自認為在這方面比不過對方,但張良也有劣勢。

首先就是張良對手下的士兵未必了解,而他手下的那些兵也未必會為了他賣命。

更何況他還有嬴華璋作為後援,論勝算,居然還是他多一點。

菟裘鳩安排人查明張良帶著人躲藏到了於闐城中。

如今於闐尚未有實力建國,不過是依附於更加強大的國家,於闐並沒有真正變成某個國家的附屬國,而是左右逢源,張良也不知道用了什麽手段占據了那裏。

或許也不需要手段,於闐城人口不多,他帶著幾萬人馬完全可以直接碾壓過去將城池奪過。

菟裘鳩沒有帶太多人,畢竟大部分兵力都被嬴華璋他們帶走,只不過五千人而已。

不過五千人也沒關系,他帶夠了黑火藥的量。

等到了那裏之後,他看了一眼於闐城周圍的地形。

於闐地處昆侖山腳下,距離昆侖山很近,因為有山上的泉水流過,所以這個地方植物繁茂,氣候也還不錯。

於闐城的旁邊就是於闐河,這條河是整個於闐城的水源。

菟裘鳩選擇在距離於闐城十裏左右的地方開始安營紮寨,而就在他安營紮寨的過程中,張良就派出了一隊人進行偷襲,似乎想要幹擾菟裘鳩建設營地的進程。

來的人並不多,對方顯然也沒打算直接跟他決一死戰,畢竟於闐城是有城郭的,雖然不高,但城墻上卻已經做了許多防護。

雖然沒有弓箭手,但上面已經放置著許多大石,但凡菟裘鳩要派人攻城,那些大石就會直接砸下來,將試圖攀登城墻的敵人砸死。

菟裘鳩眯著眼睛看了一會卻沒有直接硬碰硬的攻城,雖然用手下校尉的話說就是:扔過去幾個火藥球,就不信他們能扛得住。

只是菟裘鳩又不太想要那麽簡單粗暴,主要是這裏打下來之後大秦肯定要治理的,治理就需要有人,把原住民都幹掉了難道要從中原遷人過來嗎?

且不說長途跋涉的遷移會死多少人,就算真的遷移過來了,能夠適應這裏氣候食物的人可能也不多,哪怕遷過來的都是刑徒,那些刑徒讓他們去做什麽不好,沒必要把勞動力浪費在這裏。

但是想要在保存人口的情況下打勝仗也不容易,菟裘鳩十分冷靜的觀察著地形地貌,看能不能利用上。

而就在他觀察的時候,張良竟然還敢派使者過來。

最主要的是這個使者還是個啞奴,他的作用就是送來張良寫的一封信。

張良手上沒有紙筆,這東西到如今也只有大秦有,就連大秦都沒有普及到普通人都能買得起的地步,西域這邊自然也無法得到。

所以他用的是一塊木板做信紙,上面洋洋灑灑寫了許多。

別的不說,張良的文采是真的好,菟裘鳩自認為拍馬都趕不上的好,只不過是一封勸降信而已,對方愣是寫成了一篇賦。

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再加上他用自己的學識預測大秦未來的發展,在否定大秦的整體制度之後便邀請菟裘鳩跟他一同抗秦,他甚至願意如同檄書上所說一般尊菟裘鳩為韓王,他能為一相國便足以。

不得不說,這封信從頭到尾邏輯融洽,如果真的順著他的思路走是真能認同他的想法的。

然而他的預測從根本上就站不住腳——因為他的消息已經太過落後,軍功爵制度如今已經形同虛設,如今正一點點代替軍功爵制度支撐大秦的是科舉。

只不過科舉這個東西跟平民沒關系,所以民間可能壓根就沒注意,知道的人也不多。

菟裘鳩將木板扔到一邊,忍不住感慨,張良要是不造反,去搞傳銷估計也很有前途。

至少在看信的時候,菟裘鳩都差點被他的思路給帶走了,要不是他心意堅定,說不定還真的會對大秦的未來產生懷疑。

不過,兩軍對壘之時張良居然還試圖勸降他,對方可能真的沒那麽想殺他。

既然如此,他不如送給張良一個大禮包吧——他讓人帶著黑火藥去了選定的地點,直接炸出一條河道,然後再將於闐河原本的河道炸毀堵塞,人為引導原本穿城而過的於闐河繞了一個彎。

搞完這些之後,他又安排人將城門守住,也不攻城,但凡有人出來就直接打回去,不給對方任何出來汲取水源的機會。

在西域這樣的地方,沒有水源,城內能堅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