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人才戰略

向陽鎮電爐廠已經改名為向陽鎮電器廠,新的廠房也已經建好,正在粉刷當中。

新廠房是為微波爐生產線而建立,等過幾天粉刷完畢,電力線路都接好,微波爐生產線就可以正式安裝了。

當然,光有生產線的設備還不行,李衛東還需要中野株式會社的技術支持。

對於1991年的中國而言,微波爐還是一種比較高端的家電,想要生產微波爐的話,還需要日本方面的技術支持。

而現在最讓李衛東犯愁的,不是廠房,不是設備,也不是日方的技術指導,而是電器廠裏沒有技術員。

電器廠裏的工人,都是附近村鎮的農民,很多人連初中都沒有畢業,雖然經過培訓之後,可以上生產線完成流水作業的生產任務,可是做技術方面的工作,沒有一個能勝任。

現階段李衛東所需要的技術員,不是那種搞發明搞研發的高端人才,而是能夠在日常生產當中,解決技術性問題的人。

就是這樣類型的人才,李衛東也很難找得到。

畢竟是鄉鎮企業,在人才招攬方面,天生就處於弱勢。

在當時,大學生和中專生,都還是包分配的,李衛東也曾經想過通過這一渠道,去獲得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到了人事局了解了一下,卻發現這根本行不通。

中國恢復高考以後,高等教育采取的是國家、部門、地方三級辦學的體制。

國家辦學的高校,都是教育部直屬院校,基本上都是未來的就985和211。這一類大學的畢業生全都是香饃饃,各種用人單位都搶著要,畢業生甚至有自主選擇的權力。

在畢業分配方面,教育部直屬院校的畢業生,是由國家統一分配,學校所在地可以適當的留成,比例一般是15%左右。

不過這種教育部直屬院校,都是在大城市,所以畢業生留成,也都是留在了大城市。

部門主管的院校,比如鐵路部門的鐵路院校、電力部門的電院校、石油部門的石油院校等等,都是為本系統培養專門的人才,原則上是系統內分配,國家也會根據需要,進行一定比例的抽成,然後分配到其他崗位上。

這兩種高校的畢業生分配,根本就到不了地方一級,更到不了李衛東這種鄉鎮企業。

地方上自己辦的高等院校,原則上是地方自行分配,當然國家也會根據需要,進行一定的抽成。

不過可惜的是,青河能稱得上是高等院校的,只有一個青河師範學院。

這是一個大專類的師範院校,專門培養教師的,在高校畢業生包分配的年代,考進師範就意味著一輩子的鐵飯碗,畢業後無論分配到哪個學校教書,事業編是跑不了了。而且根據國家的政策,教師還是參照幹部編制管理的。

拋開專業對口的事情不談,李衛東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從師範學院的畢業生裏挖人,先不說人家畢業生願不願意來,政策上也是一道門檻。

國家花錢培養了師範生,怎麽能隨便讓企業挖走?

大學生分配是輪不到李衛東的,中專生分配,也無法為李衛東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中等專科學校分為部門辦學和地方辦學兩種。

部門辦學依據是為本系統培養專門的人才,同樣是在系統內進行分配。

地方辦學的中專,地方上可以自行分配,李衛東想想辦法,努努力去申請一下,倒是有可能申請來幾個中專生。

然而青河這種小地方,只有三所中專,分別是農校、衛校和技校。

農校培養的是農業方面的人才,比如農業技術員、農機技術員;衛校培養的是護士和藥劑師;青河市的技校有四個專業,分別是車工、鉗工、焊工和電工。

也就是說著三所中專的畢業生,做微波爐的話,專業都不對口。

既然無法從國家正式分配當中獲得人才,李衛東也只能另尋他法。

思前想後,李衛東決定,從高中的畢業生中,挑選一些理科成績比較好的,先招到廠裏,然後慢慢的進行培養,最起碼高中生的數理化水平,要比初中生強多了。

當時,大學生和中專生包分配工作,而高中生卻是不保分配的,高中生畢業以後,如果沒有考上大學,就要自謀職業。

而且那個年代的大學錄取率很低,大概只有20%,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高中畢業生考不過大學的,每年都會有大量的高考生落榜,其中不乏有數理化成績優秀的人。

將這些高中畢業生招到廠裏來,培養個三五年,或許也能獨當一面。

這也是實在沒辦法的事情,當時那種環境,李衛東只能從考不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裏,去挑選自己所急需的人才。

此時李衛東想到了陸建禮,陸建禮就是市二中的物理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