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技術潛水(第3/3頁)

這屬於軍用設備,正常情況下根本不能帶出國,是畢方做出申請後才批準下來,通過紅外線,能更好的探測海豚的活動。

三十米以上,陽光還能勉強照耀到,三十米一下,就算是白天這裏也會是漆黑一片,因此再往下,畢方等人需要裝的不再是攝像頭,而是探測裝置。

這些裝置或許有一大半是無用功,卻一定要存在,就如同電影拍攝會有大量的廢棄鏡頭一般,不是每個裝置都能拍到恰到好處的鏡頭,但它卻一定要存在。

裝填完畢,畢方沒有冒然下潛,打出手電,對著曼迪做出一系列的閃光信號。

等曼迪回答完,他同樣打出閃光,畢方做出回答。

確認兩人都沒問題後,畢方將氧氣瓶中的氣體調整一番後,繼續下潛。

人們通常把40米深度以內的潛水定義為休閑潛水。

為什麽選擇40米這個數字?

兩個原因。

一,在這個深度潛水,緊急情況下可以直接上升到水面,不用擔心嚴重的安全問題。

二,海平面時的空氣分壓為一巴,那麽在1.4巴的氧氣分壓下,氧氣的毒性會越來越大,氧氣中毒可能會影響潛水員的中樞神經,導致潛水員水下神經抽搐。

這會直接影響潛水員咬合調節器的能力。

同樣的,還有當氮氣的分壓在30米左右,超過3巴左右時,有些潛水員就會有麻醉的感覺,這種感覺隨著分壓升高而加重。

這便是亨利定律,其涉及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與周圍壓力的關系。

隨著潛水深度的增加,人體內的氮氣也會越積越多。

這些氮氣會讓人體進入一種類似於醉酒的狀態,俗稱“氮醉”。

在40米以下的深度,氮醉的效果會強烈到讓人失去判斷和反應能力,從而釀成安全事故。

甚至很多人都意識不到自己已經氮醉,他們的自我感覺十分清醒,甚至感覺很嗨,可卻連一加一等於二的基礎數學題都做不對。

剛才畢方和曼迪,就是在確認彼此的清醒,互相給對方出了一道兩位數的加減數學題。

正因如此,人們才把休閑潛水的深度極限定在了40米,超過40米的潛水就進入到了技術潛水和工業潛水的領域。

減壓病、氮醉這些麻煩都是由氮氣引起的,可是沒有氮氣又不行,因為直接吸純氧有毒。

宇航員在太空行走前可以呼吸幾個小時的純氧,就不會受到減壓病的影響,但這是因為宇航服內部的氣壓是要小於太空站內部,相當於一個減壓的環境。

純氧中毒是有條件的——當吸入的氧氣分壓超過0.3巴(30千帕)時,氧氣就會對細胞產生毒性。

太空宇航員可以幹的事情,在水下卻是不行的,人在水下高壓環境下吸入純氧會導致氧中毒。

人體就是如此脆弱。

甚至更加準確一點,在深度超過55米的水下,就算是呼吸空氣都會導致氧氣中毒,更不要說呼吸純氧。

此時畢方和曼迪身後的氧氣瓶,都有三種氣體,氦氣,氧氣,氮氣。

這就是所謂的三相氣,氦氣的加入,讓氧氣和氮氣的含量都下降了,光是如何配比含量,就足夠讓業余人士頭痛。

不僅下潛如此,上浮更加麻煩,需要在不同的深度依次停留足夠的時間,來逐步排出身體內多余的氮氣。

技術潛水的世界紀錄曾是一個叫做Ahmed Gabr的人,在2014年創下——他潛到了332米深的地方。

Gabr下潛到332米的地方只用了14分鐘,但上浮到水面用了14個小時。

即便畢方現在徒手潛水便能一次性進入七十米的領域,可這都是建立在不用長時間停留的基礎上,體內變化沒有太過劇烈。

停留的時間過長,他也需要遵守物理法則。

水下50米米。

畢方的身體進入第二個階段,肺部的毛細血管開始充血變硬,以保護胸腔不被水壓傷害。

壓力越來越大,普通人不做任何準備,瞬間進入這樣的壓力環境,必死無疑。

時間過去了很久,直至水下80米。

八十米,一個讓人感覺到窒息,但越掙紮越危險的數字。

在這裏,只能靠精神和心理的力量去克服,告訴自己,順應自然,也只有完全的放松,才能把傷害變成保護。

漆黑的世界裏,在離光與人類很遠的地方,在只有冰冷與孤獨的陪伴下,畢方像是變成一顆小小的水滴,在海洋中靜靜地漂浮著。

伴隨著最後一塊設備被安裝完成,曼迪與畢方心中都松了一口氣。

計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