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極地(第2/2頁)

“在這裏的博物館裏,有一副創作於1791年的銅版畫,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場面。”

畢方順著旅遊指南,看到了這副銅版畫。

海上,飄弋著數十艘漁船,捕鯨者手持魚叉向噴著巨大水柱的鯨魚狠狠紮去;岸上,獵手舉著來復槍向北極熊和海豹射擊。

大自然的饋贈,在人們的貪欲下,顯得極度脆弱。

這一切,讓當地不少生物大量減少、甚至有的生物瀕臨滅絕。

直到《斯瓦爾巴條約》簽訂後,確認了這裏的主權屬於挪威,當地才逐漸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生態保護法,環境逐步得到了保護。

破壞容易,恢復卻異常困難。

而這也並非一己之力就能讓斯瓦爾巴群島恢復如初,需要依靠每一位來這裏的人共同努力。

這近乎嚴苛的“環境保護條例”就是努力之一,而遊客、居民、科研人員的自覺,則是促成環境改變的一大推力。

從此,群島上的環境才逐步得到了有效保護。

也只有如此,畢方才會一出門就看到禁令,而不是歡迎光臨。

“不過對我們華夏的遊客來說其實也有好消息。”

畢方卷起了旅遊指南,解釋道,“1920年2月9日,當時簽訂這份條約的國家裏有我們華夏,也就是說,華夏是擁有這片土地的開發權的。”

“我們可以在這片土地上進行任何非軍事活動,公民也可以自由出入斯瓦爾巴群島。”

“唯一的問題是,這邊只有挪威的奧斯陸和Tromso有SAS和挪威航空的航班過來,因此還是需要辦理申根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