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一章 抵達撒哈拉(第2/3頁)

可倘若威廉·博萊索生活在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並且非是於1930年去世,那麽我相信,書中將不再會僅僅只有十一章,而將會是足足十二章!

正如作者所言:冒險故事是個人歷史和社會歷史中最有生氣的部分。

在鋼筋水泥的二十一世紀,談及最有生氣的那部分,我想任何人都不會遺忘掉那個男人,一個存在感強到如同耀陽般的男人。

峰值超過四千萬人觀看,親臨海底火山爆發現場,總瀏覽人次超過五億,這意味著全世界幾乎每十五個人裏面就有一位見證過,認識他。

倘若拋開第三世界,那麽這個比例是否會更高?

十分之一?

乃至更高?

當然,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我無法想象當一個人走在街上,幾乎人人都認識的場面。

而這一切的局面根本,不是因為他是某個大明星,亦或是歌唱得好,演戲演得不錯,而是源自於其開創性的冒險舉動。

對於冒險這一認知,在歷史上這些勇於冒險之人中,哥倫布的冒險經歷最容易令人認同的,畢竟面對大海的無情,以及海上航行的瞬息萬變,哥倫布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之舉無疑是一趟趟驚險的旅程。

但是由於鄭和下西洋在先,哥倫布的冒險之旅在這群頂級冒險家中也就不顯得那麽突出了。

事實上這群歷史上有名的冒險家都有著相似之處,比如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勇於突破常規秩序、敢於面對鬥爭、爭取自由與權力的野心與能力等等,他們或許手段十分激烈、擁有著與常人不同的思維,但是他們所鑄造的輝煌卻是無法不令所有人認同的。

他們所追求的是一種具有冒險精神的個人主義思想,是對一切新鮮事物的渴望,正如作者所言:人人心中有一個冒險家和我們必須成為社會人是兩種不相容的生活。

一種,是我們渴求的。

另一種,是我們不得不選擇的。

不論這十一位冒險者是為了追求自由或是權力,他們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造福了社會,推動了歷史進程的發展。

如果沒有這些勇於冒險的人,世界或許將會變得平淡無奇,同樣也會陷入無窮無盡的原始。

感謝畢方先生的出現,讓沉悶的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想起了祖先的榮耀,再度聽到勇氣的號角聲。”——馬修·哈爾。

畢方看著文章最後的名字思索了一會,終於在記憶中找到了這個人的存在。

在廢墟都市曾一起並行的環球報記者,在更早之前,也撰寫過雁鳥之行。

翻翻此人之前的文章,畢方驚訝的發現,這人似乎成了他的專屬新聞報道戶,幾乎每一次的直播,都會發上一篇文章盛贊,有時甚至是許多篇。

最關鍵的是,這些文章瀏覽量一點都不低。

或許是大數據推薦的原因,畢方搜索的越多,自己新聞也更是一股腦的湧現了出來。

B島上甚至有幾個因為專門做自己的視頻而火起來了“二道販子”。

畢方隨手又點開一片文章,在飛機上津津有味的讀起來。

這種吹自己牛逼的文章,第一次看確實感覺有些不好意思,但習慣了之後,居然感覺還不錯。

“到今天,我們已經無須再去證明人性中的冒險基因,只是仍然無法歸納出一種愛冒險的人格特征。”

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人天生愛冒險這件事,以及如何在時代中安置我們無處安放的冒險精神。

不可否認,冒險精神曾經推動著人類進步。

正如方神每一次直播開場前都會說的那番序列曲,人類祖先沖破原始自然的束縛,偉大的航海家突破地理條件的限制,勇敢的航空、航天人突破人類極限……每一次冒險都帶來人類世界的巨變,經過無數人的努力,造就了現代文明社會。

然而,時代在進步,冒險精神在退步。

在今天的許多人看來,冒險的積極意義不如它帶來的消極意義,比如盲目、激進。

但盲目,激進的冒險,真的能叫做“冒險”嗎?

冒險難道是腦子一熱便去行動如此廉價的物品嗎?

看看畢方先生的履歷吧,特種兵退役,獵人學院歷史前十席,擁有最高等級職業獵人證書,真正的武術者,身體素質強悍,心理素質拔群,理論知識豐富,數學,地理,生物,歷史,天文,氣象,化學,材料等學科高度精通。

遊泳,攀巖,狩獵,陷阱技能無所不會。

無論是身體還是頭腦,都能稱得上是一句強大,與網絡上那些博熱度的人來說,是否有著鮮明且本質的對比?

假定冒險精神的價值只有放到一個比較長的時期來考量才成立,那它注定不會有太多擁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