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章 身份認知(第2/3頁)

【都五號了,方神你告訴我,國慶假結束之前能不能看到哈雷在大草原上奔跑?】

見到最後一條彈幕的疑問,畢方低頭看了眼自己腳邊的哈雷,思索了片刻,估摸著給出了一個時間點。

“七號的時候或許可以。”

“這幾天的相處,我發現哈雷還是挺聰明的,五天的相處,它現在已經可以大概辨認出我的身份了。”

身份辨認,不是個體到個體之間區分。

這個對於動物而言,其實很好確認,氣味聞過幾次就清楚了。

但身份確認就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了。

動物的世界中,同樣存在父母,朋友,親子,孩子的概念,此外還有領頭人,下位者,平等者的等級觀念。

這種身份上的確認,對動物而言就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了。

尤其是在明顯不是同一個物種的情況下,想讓動物產生這是自己同伴的觀念,需要花費的功夫是極大的。

哪怕是畢方,為了讓哈雷深刻具有自己是它新一任飼養者和同伴的印象,也花費了數天的時間。

或許這依舊要得益於獵豹是社會性動物。

“關於動物的認知能力,存在一個社會智能假說,這個假說認為,具有社會性的動物需要不斷監視同夥,預測它們的行為並適時作出回應,以與它們協作或爭奪資源。”

“在這個過程中,認知能力較強的個體將從這種挑戰中獲益,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從而產生進化優勢。”

“因此,越復雜的社會結構,就越能促進認知能力的進化。”

“由於只是一個假說,並沒有得到實質上的證明,甚至有不少實驗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我也就是說出來讓大家聽一聽。”

醜國有兩位女性科學家做過關於獅子和老虎誰更聰明的實驗,而兩次實驗的結果是相矛盾的。

來自邁阿密大學的娜塔莉亞·博雷戈設計了一種益智喂食箱,只要動物沿正確的方向拉動繩子,就可以拉開箱門,吃到箱子裏的肉。

她以斑鬣狗和三種大貓為實驗對象,共48只動物參與了實驗,每只動物有三次嘗試機會。

實驗結果是,9只斑鬣狗有8只打開了箱門,21只獅子16只成功,11只豹有6只成功,7只老虎只有2只成功。

這個結果符合“社會智能假說”,群居的斑鬣狗和獅子的創新能力要優於獨居的虎和豹。

“同樣是群居捕食者,斑鬣狗在實驗中的表現比獅子好,這可能是因為斑鬣狗的社會結構更復雜。”

“斑鬣狗生活在等級森嚴的氏族中,而獅群成員之間地位是平等的。”

“斑鬣狗在處理社會地位、社會關系等方面,要比獅子面臨更多挑戰。”

“15年的時候,娜塔莉亞將她的實驗發表成論文,標題就是——社會性食肉動物運用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優於非社會性食肉動物。”

“然而,做過科學實驗的應該都知道,其實僅僅測試了四種動物的少數樣本,代表性是可疑的。”

“所以懷俄明大學的莎拉本森·阿姆拉姆也在2015年將她的研究成果發表了論文。她的研究更為周密、詳盡,涉及哺乳綱食肉目的9科39種。”

“她也設計了一種益智喂食箱,動物拔出門栓就可以打開箱門,取食箱中的食物。”

“就娜塔莉亞實驗中的四種動物來說,在莎拉的實驗中斑鬣狗的開箱成功率依然是最高的,為40%,但老虎的成功率為33.3%,躍居第二,獅和豹則降至第三、第四。”

“兩個實驗結果的差異可能是由於實驗道具不同,娜塔莉亞的實驗是拽繩子,莎拉的實驗則需要拔出門栓,相對而言後一個實驗難度更高一些。”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個體差異,個別動物園中的一些動物可能經過了訓練,比較聰明。”

“這兩種相反的結果,沒法證明社會智能假說一定是錯的,也沒法證明它是對的,它可能在某些方面是正確的,越可能並不全面,所以我也就是說出來,給大家拓展一下。”

“但是哈雷的確相當聰明,明天我帶著它去草原上看一看,如果表現沒問題的話,我盡量爭取在七號前正式開始直播。”

一號到七號是國慶假期。

如今畢方的粉絲越來越全球化,國內觀眾早已經不足直播間人數比例的一半,卻也還是在三分之一左右,他還是比較原因照顧的,能盡量在假期開始,那就在假期開始。

【好家夥,這年頭,不讀點論文,都不好意思出來荒野求生了】

【不要這麽全能啊!】

【太可怕的】

【以前我總以為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知道我發現了方神,他直接把荒野求生這條道走到巔峰了(捂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