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織女

花費了所有精力

次日, 風終於變小,幾千人再次踏上前往明州的步伐。

木槿沒忍住又打了個噴嚏。

昨夜裏風突然變大,她給如意吉祥把被子蓋好之後, 怕孩子頭上被風吹著涼,又在上面弄了個小被子罩住, 從外表看倒有些像嬰兒的繈褓。

而大人卻沒有孩子那麽好的運氣, 被褥有限, 光蓋身上尚且不夠, 頭上只能戴好帽子避免著涼。

木槿免疫力下降, 即使已經吃過藥,照樣頭昏腦脹格外不舒服。

到達明州時,她的感冒還沒有好, 精神太過恍惚,竟然不敢相信逃荒已經結束了。

當到達明州城外時,年紀大的族人紛紛落淚。

為了兒孫的前程, 他們不得不出來逃荒, 離開以前甚至已經做好死在路上的準備, 誰成想在竟然接連熬過幹旱、酷熱、雪災、嚴寒,走到了最終的目的地了呢。

老人們原本幹涸的眼睛裏罕見地顯現出濕意。

活著, 多麽簡單的一件事, 人生下來仿佛就是為了活著,然而對於如同螻蟻的底層百姓而言, 光活著就花費了他們所有所有的精力。

沒有逃荒時, 遇見豐年能夠讓全家吃飽, 整年嘴巴咧的老大;尋常年份交完賦稅、留好種子, 偶爾也能把肚子填飽;等到災年, 則需要用盡全身力氣掙紮著活下去。

靠天吃飯的村民們明白, 他們正在遭遇百年難得一遇的天災,能夠活到現在不僅有自己拼命趕路的作用,同運氣好也分不開。

越來越多人站在明州城外哭泣,有挑著擔子、肩抗鋤頭的人路過城門,突然看見那麽多風塵仆仆的災民埋頭痛哭,還以為發生了什麽天大的事。

他們左瞅瞅右瞅瞅,見到沒有別的物什,然後便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

兩千多個災民沒有入城的資格。

明州派出判官處理災民的去向。

判官屬於從七品,與鄭把總一文一武地位勉強算相當。

他的身後跟著衙役、守兵三百余人,見到鄭把總之後互相見禮,又拿出彼此的文書證明來意。

明州下轄十余縣,除卻明州城周邊,還要將災民們分到縣裏去。

“如今城裏日子不好過,知州大人命我等在此安排災民。將他們安排好再請鄭兄往城裏一聚,招待不周之處還望鄭兄見諒。”

二人品級相差不大,然而在這裏文官比武將更受看重,除卻大人物,文官其實不大看得起武將。

讓鄭把總等人在此等候,明顯可以看出對方的不重視。

作為武官的鄭把總,混跡官場數年,早就習慣文官們的態度,所以不見任何不滿。

判官吩咐底下的佐吏:“明州城附近留三百人,其余皆分到各處去。”

明州城周邊的土地並不算肥沃,幸虧有茶葉和桑蠶才支撐起明州百姓的衣食住行,若想要百姓們吃飽喝足,肯定得將人分到下轄的縣城裏去。

到那裏說不準還能有足夠的土地耕種。

鄭把總將王寶興叫到身旁:“方才我已經打聽到,若在明州旁邊安置,每個男丁能分到一畝地,若去底下的縣城,每個男丁有兩畝。”

分田種地時,經常按照家中成年的男女數目多少進行分派,不過小農社會對男性勞動力的依賴程度更大,在進行土地分配時,往往會更加偏向男性。

因為他們是災民,能夠分到的土地有限,在分配時便忽略了女性,主要向男性授田。

另外,根據朝廷律令,流民落戶之後一年內免除賦稅,以便休養生息。

王寶興在路上聽木槿說過很多靠近城鎮的好處,加上車隊裏家家戶戶都有上百兩銀子傍身,所以倒能夠搏上一把。

靠近明州城的話,子孫後代想要讀書科舉也更加便利。

這點是王寶興的私心。

他自己科舉考了半輩子,頭發花白還只是個童生,兩個兒子沒有讀書的天賦,但他孫子機靈啊。

如果在明州城外的村落裏安家,送孫子去城裏的書塾讀書總不至於太過艱難,他再活長點,說不準還能看到孫子考取功名呢。

王寶興思慮過後,說:“還望官爺替我美言幾句,最好離明州近些。”

明州城城裏肯定不會讓災民落戶,他們要想安頓,只能在明州城外的村子或者小鎮上。

鄭把總知道王寶興的意思,他直接帶著王寶興去找判官。

對於判官來說,分到哪裏不過是他一句話的事。

而且好多災民為了能多得到點土地,並不介意被分到更遠點的地方。

王寶興將二虎子爹給他的人參悄悄塞給判官,他明白自己和族人們的命運就掌握在對方的手裏。

人參多生長在北方,南方格外稀少,所以價格更為昂貴。

而且二虎子爹給的人參個頭很大,若賣出去,得有上百兩銀子。

文官或者勛貴對這玩意更稀罕,不管自己用還是拿去官場上做人情都成,所以倒對判官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