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土地

一生的宏大願望

車隊裏擁有未來兩年所需的口糧, 對糧食的需求並不迫切。

不過對於莊稼人來說,在擁有耕種條件時不耕種土地,實在太過不知好歹, 他們決不能浪費機會。

然而崇文不願意種水稻。

家裏統共分來三畝地,比起王家村的六十畝有些小巫見大巫的意思, 王家人明白光靠三畝地養活全家根本不可能。

明州城附近的土地每年能收兩茬, 按每畝地產三百斤的糧食算, 整年收到的糧食不到兩千斤。

這裏的兩千斤是按照風調雨順的豐年算的, 如果天公不作美能收一千來斤已經算好的。

即使不算木槿, 家裏還有五口人,勉強可以吊著口氣活下來罷了。

在崇文看來,光種子就需要上百斤, 那可全是糧食,假若在十月往後又跟前兩年一樣寒冷,莊稼勢必沒有收成, 白白浪費那麽多種子。

他和王寶山說起自己的猜想。

“若只用下力氣幹活, 我半個不字也不會說, 怕就怕將種子種下去,結果冬日太冷顆粒無收。”

木槿聽見崇文的話, 腦海中浮現出關於這個時代的猜想。

眼下類似明末, 即使不學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末處於小冰河時期,氣溫普遍降低, 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影響。

從去年十月直到今年四月, 氣溫都在零下, 這也佐證了她的猜想。

木槿很怕今年冬天會提前到來, 如果此時將種子種下去, 臘月才能收糧食, 實在不能保證他們能順利得到糧食。

至於說可不可以提前收,答案是可以的,卻同樣需要考慮種植周期的問題。

若今年和去年一樣在十月份開始降溫,那麽水稻裏面的稻穗都沒長全乎,根本收不到多少糧食,連種子的成本都收不回來。

如果將土地擱置,又過於可惜。

木槿與王寶山說:“爹,今年冬天不曉得是什麽情形,種稻子的話太冒險了,我們還是再想想吧。”

他們糾結的時候,織女鎮上出現很多陌生面孔。

崇文看見那麽多生面孔,首先懷疑他們是來打劫的。

包括走在後面的木槿,時刻準備拿出藏在空間裏的大刀,大刀還是在土匪窩裏將土匪藥暈然後趁亂收進去的。

直到喬掌櫃的出現,才打消眾人的疑慮。

原來,那群人是來借種子的。

一般說來,普通的農人在土地有收成之後,會繳納賦稅、留出糧種,剩余的則供自己和家人吃用。

近兩年天災頻發,很多人為了不餓死,根本沒辦法留出種子來。

於是,他們在吃完預備做種子的糧食之後,沒有辦法再耕種,只好向富戶借種子。

如果富戶有良心,借一百斤種子,還一百五十斤就成;假若富戶貪婪些,借同樣數目的糧種可能要還二百斤甚至三百斤。

沒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或許會好奇,既然富戶如此貪婪,何必管他借呢,自己管住嘴提前留著不就成了。

事實卻並非如此。

當人餓極的時候,連孩子都會當食物吃掉,往年雖然也吃不飽,勒勒褲腰帶總能省出下茬的糧食種子。

災年到來之後,田地裏產的糧食本來就更少,如果不將儲備糧吃掉,說不準就會餓死。

農人們別無選擇,唯有將糧種吃掉,轉頭再同富戶借種子。

如此循環,富裕的愈富裕,貧窮的愈貧窮,兩邊仿佛橫亙著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

等借完糧種,雙方約定收糧食時再按照約定的數額將糧食還回去,如果沒辦法還,則需要用家裏的土地兒女做抵押。

這也是當時土地兼並的重要手段。

之所以有那麽多人同喬掌櫃借種子,不過是他的價格更為公道而已。

周遭好些財主都要加倍甚至三五倍還回去,喬掌櫃只要多五成的利息,在窮苦的百姓們看來,喬掌櫃給的價錢已經十分公道,所以每當遇見耕種的時節,都有絡繹不絕的農人來向喬掌櫃借糧食。

喬掌櫃家裏土地並不多,他之所以能夠成為織女鎮出名的富戶,少不了那顆聰明腦袋的功勞。

少年時,家裏吃不飽飯,將他送去明州城的鋪子裏做學徒,喬掌櫃不光學會了手藝,還結識不少人脈,幾年後回家沒有幹老本行,反而做起中間人來。

他通過收集繡品茶葉運到明州城統一販賣而得利,然後家財不斷積累,最終成為織女鎮中最富裕的人家。

木槿還記得陳寡婦如此跟她說:“別看裏正面子風光,他的家財可遠遠比不上喬掌櫃。”

就連裏正家裏的茶葉都要靠喬掌櫃往外賣,由此可見他的本事。

至於農人們借的種子,當然不是喬掌櫃自家的,他頭腦靈活,災年到來之前便提前囤積糧食,打算等糧價上漲之後再將它賣出去,中間能賺取不少銀兩。

車隊裏沒有稻谷,如果想種糧食的話,照樣需要去喬掌櫃處或借或換糧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