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中舉啦 黎蕎的影響(第2/4頁)

“……行叭。”黎蕎想要嘆氣。

他不喜社交。

河西府的秀才與他勉強能稱一句老鄉,但如今整個原河省的秀才……唉。

當名人可真累。

他現在必須得多歇一歇,於是午飯過後,他拉著陶竹又回了後院。

也不做什麽,只是與陶竹躺在床上消磨時光。

傍晚,莊文來了。

莊文此次真的累慘了,哪怕睡了大半日,精神也未恢復過來,但他心裏實在是沒底兒,便過來讓黎蕎看看他的文章,心裏好有個大概的預測。

當然,他也想知道黎蕎的文章是怎麽寫的。

提起自己此次的文章,黎蕎忍不住苦笑,他是真的沒有信心。

比府試時投機取巧還沒信心。

自打草稿定下之後,他就一直在思索和修改,除了睡覺,腦子裏就沒停止過琢磨。

但是,即便如此,他的文章也不出彩。因為這道題太大太難回答了。

既然莊文好奇,那他不賣關子。

他先是闡述了黃河的重要性,然後列下了歷朝歷代治理黃河的辦法,從大禹治水一直到大盛,每個朝代都是堵、疏結合,修築堤壩。

這些措施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為黃河水裏有大量的泥沙,泥沙沉底,河堤就只能越修越高,這就造成了地上懸河。

所以,想讓黃河水攜帶的泥沙量減少,得在黃河的上遊和中遊使勁。

特別是中遊的黃土高原,這是重中之重。

得在黃土高原植樹造林,擴大植被覆蓋率,保持水土。

黃河的上遊也要注意生態問題。

其實早在《管子》中就有過“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以柏楊,以備決水”的描述,古人也是知道植樹造林的。

但是,因為一些局限性,在此時空,在大盛之前,包括大盛,植樹造林並沒有用在黃河的中上遊。

畢竟此時大盛連黃河的源頭在哪裏都不能確定。

所以,黎蕎在闡述這個法子時,他又提到黃河的源頭。

《尚書·禹貢》、《山海經》、《爾雅》中都提到過黃河源頭,但說法不一樣,而且,前朝也有皇帝特意派人去尋過黃河的源頭,可至今說法存疑。

黎蕎便順手把這些知識點全都寫上了,列舉歷朝歷代的措施時,他也盡可能把腦子裏的東西都寫上,好讓主考官知道他比其他考生的知識面廣。

總之,他此次重點講述了在黃河中上遊植樹造林的必要性,他這個說法並不是第一次提出,於是整篇文章就顯得平平無奇,不能讓人拍案叫絕。

但莊文聽完他的話,驚訝極了。

“你寫的極好,非常好,你這樣的叫平平無奇,那我得叫無地自容。”

“這就說笑了,文哥,你寫的也很好。”

“不不不,和你差遠了。”

莊文說著嘆氣。

他是黎蕎一手指點出來的,再加上他考秀才時寫過泥石流的文章,因此,他這次也著重寫了如何預防黃河決堤。

但他對黃河了解的不多,他這部分寫的不如黎蕎詳盡。

他之前研究如何治理洪澇災害時關注過黃河,但當時他絕對沒想到黃河會成為此次的鄉試題目,再加上也沒有專門寫黃河的書籍,與黃河有關的知識點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各種書籍中,是以他就沒多花心思研究。

他這次的文章,寫的不如黎蕎好,沒新意,太籠統。

但是,他好歹也寫出來了植樹造林,所以,他還是有希望的吧?

孟月和徐瑛也是這麽想的。

他們倆在考完第二日來找黎蕎。

知道黎蕎文章的重點是植樹造林之後,他們倆忍不住咧嘴笑哈哈。

這個點他們寫了!

黎蕎給他們講過,面對各種天災,很多時候預防措施比災後的治理更重要,所以,拿到題目之後,他們倆經過一番苦思,最終把重點放在了預防上。

平日裏除了加固堤壩之外,還得從根源上清除黃河裏的泥沙。

黃河裏的泥沙哪兒來的?

總不可能是憑空冒出來的。

他們倆的確不知道黃河途徑的省份,但沒關系,用上遊概括即可。

黃河泥沙多,想來是上遊的植被少,於是兩人就把這個點寫上去了。

和莊文一樣,因為對黃河了解的不多,所以他們寫的不如黎蕎詳盡。

但是,他們能想到這個點兒,那應該是比別的考生多走半步吧?

不過,孟月還是有些提心吊膽,黎蕎總結出來的那一套做題經驗此屆的考生都知道,萬一其他人也想到這個點了怎麽辦?

他知識面不如黎蕎、徐瑛、莊文廣,看的書也少,他此次的文章就不如黎蕎徐瑛莊文寫的好,黎蕎徐瑛莊文寫的與黃河相關的基本知識點,有好幾處他都不知道。

所以,若是其他考生也寫了植樹造林這個點兒,那他就不占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