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三國大亂鬥(一)

“天子駕崩,少帝年幼,又經南北宮之亂,朝中、海內正人心惶惶,本侯受太傅袁隗之邀南下雒陽……”

“願為將軍效死!”

萬余士卒齊聲附和。

在將西涼郡兵的管轄權交給皇甫嵩後,董卓麾下就只剩下飛熊軍了,而這些人中大部分是胡人,以及胡化的漢人,性情彪悍,且忠心耿耿。

正因為如此,董卓現在信心十足:縱使雒陽龍盤虎踞,他不說能鎮壓天子,全身而退絕不是問題。

而袁隗對董旻的承諾,更是讓董卓打消了後顧之憂——

士人象征著大義,尤其是現在主少國疑、宦官幹政,貴為太傅的袁隗邀他入京誅賊,在禮法上,已無可指摘。

“子卿,若非你指路,恐怕本侯還不知道投靠誰呢。”

董卓蒲扇大的巴掌拍到杜克身上,心中對這個女婿愈發滿意。

當初他的打算是等天子駕崩後打著誅殺宦官的名義,直接帶兵入京,走一步看一步。

而杜克提議不如與汝南袁氏結盟。

首先,對方在雒陽掌握一定的兵力,兩部兵馬合在一處,可以直接將局勢給定下來。其次,袁氏的名望乃當世第一,背後站著無數士人。

對邊將董卓來說,這種來自政治上的聲援,遠比前者重要。

“小婿不敢居功,這是蒼天眷顧嶽父大人。”杜克表情得意,笑道:“袁紹一黨殫精竭慮,冒著極大的危險,終於把宮內的寺人屠戮一空……”

說到這裏,身為西涼軍首席謀士的李儒接過話茬:“最妙的還是何進、何苗兩兄弟先後殞命,沒了外戚,又有士人集團支持,咱們此去雒陽無異於伸手摘桃子。”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這一次,董卓真心生一種天命在我的感覺,此行應該順風順水,只要帶著飛熊軍趕路即可。

等到了雒陽,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收編京師守軍,最後效仿伊霍,擁立董侯為帝,以舅父之名統領朝堂事宜。

可以這麽說,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現今朝中所出現的局面,董卓曾經都不敢想象,若非胞弟董旻親眼所見、親口所說,他甚至會以為其中有詐。

“嶽父,趕緊上路吧,聽太傅說並州刺史丁原受太後之詔,同樣勤王之列!”

“丁建陽?一個刺史而已,剛好歸我這州牧管轄。”

話雖這麽說,但董卓心中確實十分警惕,拔出腰間寶刀,仰天長吼,“大軍開拔!”

“必須在一個時辰之內抵達安邑,於申時渡過黃河,到澠池紮營!”

“諾!”

丁原屯兵河內,離此處不遠,要是讓對方搶先一步抵達京師,收編各部兵馬,再據關而守,事情可就麻煩了。

必須趕在並州狼騎之前出發,拆毀沿路的橋梁、渡口!

念至此,董卓不由得夾緊馬腹,緊接著,龍吟聲響徹曠野。

一旁,杜克騎著一匹汗血寶馬,頗為羨慕地看了一眼身側: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身為一匹馬,能在歷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嘶風赤兔馬確實賣相不凡。

只見它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

“若是能把呂布拐來,天下之事,何事不成?”

隨著一聲低語,杜克不由得握緊了韁繩,看著,心情格外激蕩:困守西涼一年,終於可以見見這天下諸侯了。

然而,董卓一行人並不知道,他們的行軍路線盡在荀彧預料之中。

千裏之外,函谷關。

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

此地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若有人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從北方抵達雒陽,那麽,函谷關就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

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這話是前漢大儒賈誼所說,描述得是戰國時代,強秦憑一國之力,在這裏擋住了山東五國的進攻,並使其元氣大傷。

當然了,發生在函谷關的大小戰事,已多到陸離數不過來。

此刻此刻,他一人佇立城頭,望向北方,不知在想些什麽。

初春的函谷關,涼意侵體之感依舊十分明顯。

城垛下,千余守卒正圍在篝火旁烤火,柴禾劈啪作響,偶爾有小隊將士,從旁邊列隊走過。

由於這裏是軍事禁地,周圍很是安靜,像鄉間夜晚那麽安靜。

因而,陸離忍不住低嘆一口氣,這份平靜維持不了多久,最遲傍晚,董卓的西涼軍團就會渡過黃河來到關下。

至於丁公。

陸離有種強烈的預感,怕是指望不上,於是,請荀彧起了一卦:

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