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 南原陷落(十)

心中怒罵了朝鮮王一通。

楊鎬心情稍稍好轉。

輿圖上,標注著明軍的兵力布防圖,他這個經略,麾下僅有千余人,就在南山,而不遠處的水原,是提督麻貴以及他賬下的兩千兵卒。

朝鮮軍所謂的精銳,加起來不超過一萬人,實際戰鬥力遠不如一千明軍。

並且,如果他們被混編進來,大明士卒非但無法獲得任何加持,還要反過來分心照顧他們。

正因為如此,麻貴和楊鎬都不敢把這群家夥派往前線,人數越多,越能壞事,只能將其分成兩部。

一部前往鳥嶺,靠近清州地區,護衛漢城側翼,另一部分把守水道,也就是漢城附近的關隘津口與漢江上遊。

說直白點,其實是打下手——

禁止他們做重要的、關乎大局的事,卻又擔心人多生事,索性隨便找個任務給打發了。

主攻任務,明軍只相信自己。

李朝那群人也用事實證明,他們爛泥扶不上墻,確實靠不住。

除此之外。

整張輿圖上,還有三支軍隊沒有調動到漢城附近。

第一支軍隊在南原。

時至今日,楊鎬都沒能搞清楚,總兵陸離麾下還剩多少人,憑什麽能守這麽久,是否可以帶領一部分兵卒殺出重圍,參與接下來的行動。

另外,那些或真或假的戰績,到底哪些為真,哪些是假?

島津家和小西家全軍覆沒了嗎?

相比於大同出身,與遼東軍團存有競爭關系的麻貴,楊鎬其實跟遼東李家關系很好,相應的,他跟宣大系的麻家軍就不對付了——

上次征伐倭人,並取得勝利的提督李如松,有一個弟弟,名為李如梅,楊鎬跟他是把兄弟,在遼東一起並肩戰鬥過,那是過命的交情!

剛好取代楊元的陸離,就是遼東軍團的一面旗幟。

所以,先前聽聞李朝文武,以及提督麻貴有心避戰退讓,楊鎬旋即在第一時間單騎入漢城,用言語敲打、申飭麻貴,迫使他敦促全州守將陳愚衷前去支援。

最終,陸離見到了杜克,還有那一千已經戰死沙場的騎兵。

第二支軍隊剛跨過鴨綠江。

李如梅、祖承訓來了,遼東軍團的主力再一次開進半島。

前者是楊鎬特意向朝廷舉薦,指定他來朝鮮的,而目的沒有其它,就是多立戰功,加官進爵!

對此,朝廷欣然答應了。

而第三支軍隊非常特殊。

南人,以浙兵為主!

大明北方,有遼東系和宣大系之爭,更別提放眼整個國家了,南北之爭早就以各種形式持續了上千年,軍隊更不例外。

坦白來說,大明抗日援朝已經有好些年頭了,李朝文武也對大大小小的明軍將領有了一定了解,如果讓他們自由投票,挑選心目中最優秀的將軍。

不是李如松。

不是麻貴。

也不是陸離。

而是一個叫吳惟忠的男人。

李朝文武太喜歡這位來自大明南方,沉默寡言的總兵大人了,能力出眾,是戚繼光的親傳弟子!

他和他麾下的士兵,從來不會擺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態,更沒有遼東軍那般趾高氣昂,這群南兵打倭人宛如猛虎,但對自己人,簡直好到令人難以置信。

倘若軍情不緊急,南兵會在行軍途中主動幫助難民修繕房屋,將自身口糧分一部分給老幼病殘。

因此,朝鮮人一聽到是吳總兵的隊伍路過,必然遠遠就迎上去,夾道歡迎,並獻上一份心意、歌頌其功德。

假如有李朝民兵跟來自大明南方的軍隊合作過,不管輸贏,當地父老鄉親都會視其為英雄!

按理來說,漢城保衛戰理應召來這位能征善戰、經驗豐富的老將,事實上,他就駐守在忠州,離漢城很近。

但楊鎬並未有調令下達,一方面是吳惟忠鎮守之地同樣很重要,不好輕易離開,另一方面是南北之爭……

在明朝,有人的地方就有黨爭。

局勢非常明顯,漢城保衛戰是屬於北兵的戰場,他們才是主力,且打骨子裏排斥南人。

何況,楊鎬的好兄弟李如梅快來了。

宣大系作為北人的一部分,跟浙兵之間確實不對付,但卻遠遠不及遼東系!

這梁子結下很久了。

壬辰倭亂時期,朝鮮人大肆推崇南兵,本就令當時的大將軍李如松不太舒服,而吳惟忠得了便宜還賣乖,經常暗戳戳向朝廷告黑狀。

什麽意思?

一介總兵,竟然告頂頭上司黑狀?汙蔑遼東軍人屠殺平民!

接著,南兵眾將領又利用自己在民間的影響力,散布一則流言:

遼東人經常偷偷跟著落單的李朝平民,等到了無人之地,手起刀落,哢嚓一刀,就是一顆圓滾滾、血淋淋的腦袋,他們會把上面的頭發剃成倭人那種禿頭,去冒充倭賊領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