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章 相持(七)

旁人作戰,我自作壁上觀。

況且,一艘如此體的型龜船橫在戰場中心,絕對會引起交戰雙方的警覺。

而李舜臣以區區十三條戰船,能夠創造這場奇跡,任何條件缺一不可,正因為如此,陸離不願意制造任何幹擾,只等最佳入場時機到來。

另一邊。

解決完隊伍中的膽怯之將,李舜臣再度下令:

艦隊啟航!

接下來的戰鬥,就指望了十三艘戰船了,能否上演奇跡,他心裏也不清楚,大不了以死殉國。

於是乎,一群被嚴苛軍令所震懾的士兵,以及對李舜臣有著迷之自信的扮演者們,再度上路。

等向前行進了一段距離,一群小船出現在視線中,並非倭人,敵軍的戰船再怎麽低矮,也不會如此。

那是一幫本土漁民,聽聞統治使李大人要迎戰倭寇,特意前來助陣。

眾所周知,每次國難當頭,大多是處於最底層的人挺身而出。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在哪裏都通用。

另外。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雖然李昖並沒有投降的打算,但他確實已經多次想要離開半島,去宗主國大明當一個王爺,條件也早在上次戰爭時就談好了:

一、想辦法頂住壓力

二、如果頂不住,即可內附。

但不許待在燕京,只能留在鴨綠江旁邊的寬奠堡,且人也不能多,數量五百頂天。

三、一旦國土光復,不許在大明境內逗留。

這是萬歷皇帝跟朝鮮王的承諾,永久有效,而李昖也已經暗中草擬好文書。

一旦漢城失守,麻貴和楊鎬保不住自己,那他立刻率領衛隊北上,並致函遼東都司,咨詢內附一事。

而世子光海君則率領一部分大臣,前往靠近大明的鹹清道,依靠地形和所有兵力,建立分朝。

很多大臣也眼巴巴看著自家國王,希望可以跟著他一起成為大明子民,做個富貴員外。

顯然,肉食者們想著如何活下去,繼續享受人間繁華,世代被壓迫的漁民,則獻出生命,希望自己能夠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麽。

他們肚子裏可沒什麽墨水。

不過,李舜臣是個忠良之臣,無論經歷了什麽,他都不會怪罪君王,同時也很感激,百姓能夠在這種時刻伸出援手。

數以百計未曾訓練卻精通水性的漁民獲得收編,但被要求不要圍在戰船旁邊,盡快向前方劃,以作為疑兵,為己方壯大一下聲勢,迷惑倭人。

當然,那些扶老攜幼除了一腔熱血外,確實沒什麽戰鬥力,李舜臣便將他們勸了回去,待在岸上等待,總比處於海中要安全。

一番折騰下來。

將戰船挪走,並召來迷霧遮擋探查的陸離,感覺場面有些無聊。

也可以說他麻木吧。

這種國仇家恨下,草民挺身而出的事情,在守南原時看多了、經歷多了,再加上先前走過的那些世界,早已將陸離磨礪得心如磐石,著實很難被感動到。

“來了!”

黑鬃馬看著玄光鏡,大呼。

四周擠滿了妖魔和遼東軍人,他們聚在一起,圍住可以顯化遠處景象的神秘鏡子,等待大戰爆發。

此刻。

來島通總殺到!

三百多,近四百條戰船擺開了陣勢,浩浩蕩蕩沖過來。

四百對十三。

敵我比例之懸殊,令漁民、水兵憑借本能想要退縮,很多站在船上的中低級軍官相顧失色,忍不住想要退避,卻畏懼軍法,只能強行克服。

名將之間,有很多特質都相同。

若麾下兵力足夠,那就穩。

若是兵力與敵人相差懸殊,且不得不戰鬥,那就勇。

不過,主帥並非一個人設固定的假想之物,可以在不同場合展現多種性情:慈祥,嚴酷,儒雅,豪放。

對絕境中的士兵而言,主帥最需要展現出來的特質是鎮定。唯有主帥臨危不亂,才能讓軍心穩定,使將士放心去執行各種艱苦任務。

李舜臣作為名震三國的大將,不僅沒有犯低級錯誤,反而極力改變這種現象。

在陸離等吃瓜群眾的注視下,他開始安撫軍心。

手法挺有趣。

眼下正處於冷熱兵器共同登陸戰場的時代,李舜臣重視火器,可個人卻一直喜歡射箭,故而,他身邊一定準備有大量羽箭。

每次與敵人對峙,他就會把箭筒裏的鐵箭分給麾士兵,告訴眾人一個事實:主帥與敵人僅一箭之隔,絕不做那種令人唾棄的貪生怕死之輩!

有一說一,那種喊“給我沖”的將領,一般他和他所效力的勢力,都沒什麽大發展。

而在形勢危急時,高呼“跟我上”的將軍,願意身先士卒,那不管劣勢多麽巨大,也有希望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