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六章 帝國余暉(二十五)(第2/3頁)

以他的性格和李氏王朝的黨爭劣性根,假如活到戰後,必然跟上次一樣,鳥盡弓藏,能活著被流放至偏遠地區已是最好下場。

事實上,不管是陸離,還是李舜臣,都下意識默認,打完順天之戰,便不會再有大規模戰爭了。

【征發浙陜湖川貴雲緬南北兵通二十二萬一千五百余人,往來諸將及任事人三百七十余員,糧銀五百八十三萬二千余兩,交易米豆銀三百萬兩,實用本色米數十萬斛,諸將賞銀三千兩,山東糧二十萬斛。】

根據原歷史的官方記載,簡略來說,這場戰爭總耗費為銀八百八十三萬五千兩,米近百萬斛。

在經歷張居正主持的考成法、一條鞭法及清丈田畝等一系列改革,大明財政問題得以舒緩,堪稱中興——

戶部歲入四百三十五萬兩,收支相抵後,每年結余約八十五萬兩。

不過,期間得保證國家沒有什麽大災大難,亦或者,皇帝不大興土木,搞一些勞民傷財的事情。

也就是說,保證財政十年不虧,府庫充實的情況下,才能支撐這場戰爭。

可實際情況並不是那麽理想,萬歷皇帝最喜歡的福王,婚禮耗費三十萬兩,營造府邸用去二十八萬兩。

此方世界存在很多匪夷所思的志怪因素,這一點確實沒錯,但大環境並未改變。

這場戰爭讓本就有著內憂的大明,不斷拿萬歷前期積累的財富,填進這個大窟窿裏面,且明面上看不到好處——

絕大部分朝臣及所謂的清流,都認為此事和明朝無太大關系,故而態度異常消極。最初開戰,也就萬歷皇帝和兵部尚書石星,兩人是明確表態要抗日援朝。

當然了,石星還是沒能堅持住,後期淪為主和派,兩邊都沒能討好,下獄論死。

錢糧不夠。

靡師耗餉。

哪怕身處前線,陸離這個總兵依舊能夠或多或少聽到此等論調。

再一個原因則是,萬歷一朝爆發了一系列,如爭國本的政治事件,萬歷皇帝和整個外廷形成對立。

不管對錯,不問利弊,只要皇帝支持和主導的事情,外廷和清流輿論就必須反對。

至於究竟如何,誰關心?

大明將士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拋頭顱灑熱血,客死他鄉,後方卻為了反對而反對,否定他們的功績。

在前線,各大派系互相算計,搶功奪權、誣告成風。

而倭人願意主動退讓,安有不答應的道理?

雖不知楊鎬、邢玠如何作想,但陸離能夠猜到,他們想要體面收場,給朝廷一個台階下,讓皇帝高高興興結束這場對外戰爭。

嗯……德川家康也想體面。

不要來自大明的公主來日本和親,也不要李朝王子作為人質,給一些土特產就好,這樣也好粉飾一下。

可董一元卻表示,自己無權做主,得請示楊經略、邢軍門,並暗示:

土特產大概率沒有,你們得把姿態擺低,有過上次不美好的經歷,遠在京師的皇帝陛下沒有那麽好騙了。

當時,雙方使團以及幕後大佬通力合作,整出個東亞第一騙局。

秀吉當時覺得自己沒有失敗,堅持秀七條,可使者卻知道內情,在午門樓拜見萬歷皇帝,一叩到底,恭敬獻上偽造的《關白降表》。

當時萬歷皇帝一看降表,語氣低三下四,唯恐觸怒龍之逆鱗的姿態,心裏很是滿意。

畢竟他富有四海,金銀珠寶都不在乎,就要一個面子,既然秀吉這個日本關白給了,那自然一切好說。

趁著心裏高興,萬歷還興致勃勃問了使者內藤安如幾個問題。

為何侵略朝鮮?

戰敗後怎麽賴著不走?

答案也非常公式化:李朝阻擋我國向大明進貢之路,留守沿海,是祈求大皇帝陛下給予封賞。

最終,使者內藤跪在地上指天發誓,說它們一定順從天朝上國的意願,洗心革面……

萬歷一高興,無比大度,相比於秀吉異想天開的秀七條,他只提了三個要求:

一、全體倭人都回本土。

二、封秀吉為日本國王,但不允許通貢。

三、永生永世不得侵略大明屬國。

沒有懲罰,無需賠償,只要回到戰前狀態即可,一切都當沒發生過。

結果……天朝這邊大度,還組織了盛大的儀仗,渡海冊封秀吉:

蟒龍衣、玉帶、翼善冠、大明地圖、武經七書等冊封禮品,船頭還豎了一面大旗【調戢兩國】,此外又裝著兩百七十七匹遼東駿馬。

但到地方以後,秀吉早已被屬下哄得不知東西南北,哪裏認為自家打了敗仗。

自然是覺得大明皇帝已被他所折服,端著架子,懶得迎接使團,還把他們晾在伏見山上,不通知會面時間、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