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章 帝國余暉(二十九)

沒有懸念了。

萬事俱備,只欠一走。

既然能走,那還等什麽?

等明朝更高層次的人,前來主持和談事宜,否則,聯軍水師會成為撤退路上的最大障礙。

“以明朝的歷法來算,這場空前絕後的戰爭,從萬歷二十年四月開始,前後歷時七年,自釜山開始,自泗川結束。”家康嘆息。

本來置身事外,只提供部分糧草、火器支援的東國,仍然被迫卷入這個泥潭,犧牲一員天下無敵的猛將,以及過萬兵卒。

從這方面來看,秀吉老猴子生前的最終謀劃成功了一部分,但也徹底激怒了德川家康。

對於本多忠勝的犧牲,他作為一名成熟主君、政治家,並未遷怒明軍,要不是秀吉為了自身的野心,為那個就秀賴的小子,東國根本不會有這番損失。

也許被記恨一事,豐臣秀吉死前就預料到了,但猴子也知道,德川根本不會放過成為“天下人”的機會,不管如何,都會對秀賴出手。

順天倭城。

這個稱謂裏的倭字,可以去掉了。

街道上,一顆顆首級排列整齊,數量足夠用來鑄京觀了,約莫千人被生俘,很大一部分會被送回本土,作為一種展示。

另外一部分,則用來跟倭人首領談判,或爭取好處,或交換自己人。

“一千級。”

劉綎笑呵呵走過來,左右親兵提著腥臭無比的禮物,卻顯得不怎麽開心。

關於上面的利益互換,他們並不了解,可這一千顆真倭頭顱是實打實的大功勞,能讓上百無品無級的士兵躋身大明官場,哪怕只是末流,也是一場天大造化。

“劉提督放心,本官寫完奏折以後,會請你過目,然後再送往京師。”

“感謝陸大人。”

“客氣了。”

兩撥人寒暄一陣,開始整頓各自兵馬,等待邢軍門的下一步安排,以及楊經略的到來。

誠然,有將領覺得還可以打,尤其是扮演者,但大環境是士卒不想再折騰,國內亦不願繼續糾纏下去。

……

和談,不可避免。

對於這場戰爭的看法,三國出入很大,朝鮮人認為倭軍是失敗的那一方,而日方則認為自己達到了懲罰朝鮮,從而向明朝展示自身實力的目標,多多少少可以算是勝利。

那誰輸了?

大明不至於這點自信都沒有。

縱然北方的建奴雖成氣候,南方土司時不時造反,但它依舊處於霸主地位,老底仍在!

此等氛圍下,必然要繼續推行下去的和談又曲曲折折。

關於【日本國王】這個“屈辱性”稱號,德川決定替秀吉接下,並扣在他兒子秀賴頭上,至於最終歸屬往後再做計較。

這相當於承認明朝皇帝的正統性,無疑是一種退讓。

可代表大明,全權主持談判事宜的楊鎬持另外一種態度:

你們本就是中華世界的附庸,此前一直沒有認清自己,經過戰爭終於恢復清醒,怎麽能認為是退步呢?

遠在京師的陛下,能夠不計前嫌,冊封你們那個少君,明顯是大明以德報怨,必須感激才是。

經過幾次爭辯,德川家康選擇無條件接受冊封,將以豐臣家為主導的秩序,置於明朝框架之下。

畢竟,他也有屬於自己的野望,終有一天會推倒重來。

當然了,德川很理性,他不想再挑起戰爭,而是想閉關鎖國,只跟鄰國保持極其微弱的聯系,即,書面往來。

大明在索取戰爭賠款方面,一向大方,徹底明確誰才是正統以後,也就沒有什麽實質性的要求了。

反倒是李朝,跟日本有太多可計較的地方,比如:

俘虜。

據保守估計,共有十萬朝鮮人被掠奪到對馬島,然後,通過這個中轉站,被分配到各地,接受倭人奴役。

這是李昖這個國王無法容忍的事情,他要求德川家康歸還這些人口。

可德川是臨時接手爛攤子,好處根本沒有到過他手裏。

另外,想讓那些本就元氣大傷的各路大名,放棄好不容易到嘴的肉,豈是那麽容易?

一萬人。

德川為了展示誠意,咬咬牙給出這個可以兌現的承諾,使後續交涉能夠繼續下去。

起初李朝方面並不滿意,找上陸離,希望他能夠從中斡旋一下。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家康已經到達極限,這家夥可是沒吃到任何肉,遠渡重洋一趟,還挨了頓痛打。

故而,陸離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先期交還一萬人,後續事宜由兩國慢慢協商,但家康回國以後,必須將耳冢拆除,並負責將它們全部運到半島。

這是往後日韓不和的重要因素,裏面埋著秀吉部隊割下來的所有鼻子,無數韓國人請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