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階段性勝利

朝廷派來河道總督和大隊人馬來荊州修堤治水的事, 短短幾天內傳遍了荊州兩岸。

看到荊庭城內貼出的皇榜,以及時不時有大量外地士兵和匠人們出現的身影,荊州百姓並沒有對將來治理水患的期待, 反而漸漸蔓延出一股恐慌感。

荊州北岸。

幾個佃農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小聲議論。

“聽說了嗎?荊庭城裏已經貼出了告示,要征民夫修堤壩呢!”

“我家上有老下有小, 我要是被官府抓去服徭役,他們怎麽辦?何況是修堤這麽危險的事,一個不小心, 說不定就要獻祭給河神了。”

幾個佃農紛紛點頭,大戶家的管事聽到議論聲,背著手走過來, 哼哼兩聲笑道:

“又在這偷懶不幹活?你們應該慶幸你們在咱們府上種地, 瞧瞧南岸那些人,早就被抓去修河堤了!”

不等眾人點頭哈腰作鳥獸散, 外面的街道上突然響起一陣銅鑼聲。

有差役拎著大鑼邊走邊敲:“朝廷治水修堤招工, 管一頓飯,一日五錢,名額有限, 先到先得!”

“治水保堤, 辛苦一時,惠及子孫!”

差役渾厚的大嗓門不斷地重復著嚷嚷這幾句話, 一條街走下來,左鄰右舍全聽得一清二楚。

有百姓驚訝地探出頭:“什麽?竟然不是強征徭役?還給工錢?”

“一天五個錢, 可不少哇, 聽說那些進城打短工的都沒有這麽多工錢。”

“廢話, 修堤一個不小心就要祭河神, 能是一回事嗎?不過還能管一頓飯, 豈不又省了一筆飯錢?”

附近聽到消息的百姓立刻議論開來,不少家裏快窮的就揭不開鍋的人家,連修堤的危險也顧不上了,咬著牙就去找差役報名。

有了一個大膽的帶頭,又三三兩兩走來幾個青壯,不為別的,就圖那一口飽飯。

大戶家裏幾個佃農,眼饞那幾個工錢補貼家用,不顧管事在後面氣得跳腳,也爭相去報名。

趕去府衙一看,這才發現報名當修堤民夫的隊伍,竟排滿了整條街,大部分都是在過去幾年的水災裏失去了家園和土地的流民和乞兒。

他們早已不在乎危不危險,只要有飯吃,有工錢拿,幹什麽都願意。

※※※

荊州河段,來往的運輸船只在河面不斷往返,將土石樹木和各種所需礦石匯集在港口碼頭,再由當地民夫組建的運輸隊運到治河工程駐紮的大本營。

新鋪好的水泥路面上,運輸小車和民夫們熙攘來往絡繹不絕。

營地裏,由文興鐵廠的工人班子搭就的臨時冶煉小高爐已經開始投入使用,附近就是長寧河,只要把原本的整套水利冶煉設備直接仿造幾座,就能開工。

驕陽之下,營地人來人往,熱火朝天。

主帳之內,蕭青冥、喻行舟和江明秋等人都聚在一起議事。

皇家技術學院除了已經升職為“副院長”的方遠航,還來了不少專攻地質勘探和水利工程的老師與學子。

他們與工部的幾位水利專家整日在河堤兩岸測繪,一連數日,終於將附近的地形和河床大體數據摸透。

“諸位大人,”一位測量人員用袖子擦了擦額角淋漓的汗,將一副荊州河段地形圖在桌面上鋪開,舔了舔幹燥裂口的嘴唇,開始向眾人講述他們連日來的工作成果。

“假若將北岸看做一只大鳥的身體,北岸延伸出河中的這片島,就好比是鳥的一只翅膀。”

他比劃一下,伸出手在北岸和島中間劃出一道平直的線:“我們需要把翅膀和鳥身中間連接的部分挖通。”

“事實上,百年前,這裏才是長寧河原本流經的故道,是一條平直和緩的河床。”

花漸遇展扇扇著風,有些不解:“那為何會成現在這個樣子?放著寬闊平直的河道不走,偏要走狹窄的彎道。”

江明秋頷首:“這是因為這段北岸故道地勢略高,加上河道平直,流速較緩,河流攜帶的泥沙,積年累月淤積在這裏。”

“又沒有得到頻繁有效的疏通,漸漸擡高河床,時間一長,就造成堵塞。”

他指了指圖上的南岸現在的河道:“而南岸狹窄的頸口道地勢略低,又有夾角,導致水流湍急沖擊力大,北岸堵塞,自然就把南岸沖出了新口子,時常決口泛濫。”

蕭青冥看著地圖,點了點頭。

放在從前,這麽大的工程,需要靠民夫一點點挖,這條故道大約有七八裏長,把它挖通起碼就要耗上一兩個月時間。

不但耗時耗力,而且挖到最後只剩一線薄弱土堤時,北岸的河水就會開始滲水,隨時都可能沖開,那些留守到最後的民夫極為危險,稍慢一步就會集體被水流沖走。

如今情況就不同了。

蕭青冥看向方遠航,玩笑道:“你說你的‘伏火’又有了新進展,威力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