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二章 平叛

“自古天下之君稱帝,一國之君稱王。今王上攘秦蜀之地,稱王則實至名歸;反觀宋之君奄有天下、何以稱帝?宋帝徒有天子之名,偏安一隅,實為宋王、吳王。故而,秦王乃真秦王,宋帝乃假宋帝。”

“昔春秋有秦國,並吞六國,車同軌、書同文,今王上志在吞並天下,以秦王之名諭告萬民誓將‘掃蕩胡塵、天下一統’理所當然;反觀宋自太宗以降,倡‘北伐’者皆為罪人,秦王以天下一統為己任,則舉世皆知秦王已非宋臣。”

“只留天子之名於宋,而得立國之實,要談分寸,這便是分寸。宋廷若肯依,便允他自稱‘天子’掩耳盜鈴、自欺欺人,若不肯依,那便是連虛名也不給它罷了。”

“……”

一直談到醜時三刻。

林子出了府署,上了馬車,整個人依舊處在一種興奮狀態。

下意識往懷裏一摸,他掏出半個饃饃,一邊嚼著,一邊回想,竟是忘了到最後李瑕是怎麽說的、是否答應了自立。

好像李瑕就是一幅平平靜靜的模樣,然後誇贊了吳澤幾句。

“王上到底是何態度呢?”

林子咀嚼著嘴裏的饃,想著想著,忽然靈光一閃,反應過來。

他一拍大腿,喃喃道:“吳小郎君好聰明!”

今夜,其實並不是召集謀士來商議辦法。

自立這個辦法很簡單,從延州城回來的一路上,李瑕很可能便想明白該如何做了。

所以問的是態度。

需要有人勸進,需要有人表態。

楊果不需要表態,始終是站在李瑕的角度分析利弊。

吳澤不分析,上來就是單刀直入地勸進,這就是表態。

說他聰明,因為他在開口之前就確定李瑕想要什麽,以吳潛孫子的身份明確支持,甚至做第一個勸進之人。

楊果的幾句提問,更是在幫助吳澤表明其堅決態度。

林子卻是到此時才反應過來,竟然還一直在猜李瑕的心思。

根本就不用猜。

早就不是“自立與否”這個問題了,而是——

誰支持、誰反對……

想明白這些,林子懊惱地把最後一塊饃塞進嘴裏用力嚼著,後悔方才在堂上沒有更大聲地請李瑕即秦王位。

不過再一轉念,也沒甚好懊惱的。

作為當年追隨李瑕北上出生入死的老部下,態度哪還用說?不需要去刻意表現了。

能想到的是,輿情司接下來該會很忙了。

……

三月初十這個夜裏,駐紮在秭歸的宋軍確實還不知曉北面之事。

夔龍山下,宋軍大營,主將的大帳之外燃著篝火。

火上支著鍋,正燒著幾條魚,響著咕嚕聲,泛起香味。

魚是士卒們在長江釣的當地銅魚,魚身呈古銅色,頭小肉厚,肉質細嫩,異常鮮美。

孫虎臣拿起筷子撥開一塊魚肉,還在看它熟了沒熟,便聽得對面的姜才嘟囔了一句。

“真要打?都是大宋將士,他們還在打蒙虜,我們卻來打他們,哪有這道理?”

“若真按你說的,對面是大宋將士,便聽調令由我們駐守重慶府,抽出兵力去打蒙虜,有何不可?”

孫虎臣這般反問了一句之後,又道:“他們守著夔門不肯放王師入蜀,不是叛逆又是何人?既然是叛逆,打便打了,有何理虧的?”

姜才一聽,也覺得孫虎臣說的有道理,遂點了點頭,過了一會又問道:“那先打退了蒙虜,再除叛逆,不是更好?”

孫虎臣夾著魚,頭也不擡,道:“長江三峽你也見了,這地勢,好打嗎?”

“不好打。”

“那不就是了,不趁這次,還有什麽機會能打?”

姜才道:“也是。”

孫虎臣夾了魚到他碗裏,道:“當然,最好是李逆能夠讓出夔門。”

“他能讓嗎?”

“該是可以。前陣子襄陽傳來的消息,蒙軍已攻破武關,想必李逆防守壓力也大,這種時候要是再兩線開戰,他撐不住。”

姜才又問道:“那若是李逆放棄關中、回防川蜀,豈不是把屬於大宋的關中隴西又弄丟了?”

孫虎臣放下筷子,端起酒飲了一口,道:“今日,高長壽派人來談了,話裏話外的意思是,他不願與我們開戰,須得請李瑕做主,又問若移交了夔州、萬州,朝廷是否願意出兵支援南陽。”

“這便像是李璮讓出漣、海兩州,請朝廷出兵?”

“是啊。”

姜才道:“希望如此,免得我們同室操戈,教蒙虜占了便宜。”

“看李逆如何選了。”孫虎臣飲著酒,眼神冷峻,淡淡道:“我不會給他留太多時間。”

“末將雖然更想去打蒙虜,但全聽將軍命令。”

“好,那就好。打蒙虜看時機吧,會有機會的。”孫虎臣道:“今夜我喊你過來談心,便是知你臨陣有些猶豫,既與你說清了,打起精神來。抗虜也好,平叛也罷,都是為朝廷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