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四章 孱(第2/3頁)

謝道清要做的不是分析兵力雲雲。

從朝中重臣中選擇出最值得信賴的那一個、交托國事,這才是皇太後的職責。

之所以找全玖說,她心裏其實已有了主意。

“葉相公言,李瑕之所以自封秦王,乃賈似道竊國弄權之結果……”

話題從西陲戰場拉回了朝堂爭鬥,全玖很快就聽懂了。

有一瞬間又感到絕望,心想李瑕公開造反了,滿朝重臣還只想著排除異己。

謝道清平時最支持賈似道,但這次不一樣。

這次事情鬧得這般大,幾位重臣們說的又實在有道理。

中間說了許久,謝道清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她反正是被說動了,想罷了賈似道,用葉夢鼎、江萬裏為左右丞相。

當然,她也沒那麽堅決,因此問全玖的意見,若是態度一致,那就合力給官家施壓。

官家軟弱可欺,黨爭就是看誰更能控制住官家。

朝臣、太後、皇後合力,借著這次賈似道被李瑕嚇退的機會,該能掌控住官家了。

“皇後認為呢?”

全玖思索片刻,想到趙衿之死,想到自己流掉的那個孩子,終是點了點頭。

……

朝臣們這次是卯足了勁對付賈似道,不僅說服了謝道清,其余事項也推進得很快。

私下裏,他們放任風聲傳出,仿佛李瑕真的是因為賈似道柄國專權,不得已才自稱秦王。

明面上卻仿佛天下太平,既沒有什麽柄國專權、也沒有叛亂自立,只有大破蒙虜,特冊封李瑕為秦王。

當然不敢在官面文章上把矛頭指向賈似道、李瑕。

不能撕破臉,得先穩住這些奸臣、叛賊,也就是先穩住了國勢,之後再設法罷免賈似道。

借由為吳潛平反之事。

吳潛的罪名在於,“忠王之立,人心所屬,潛獨不然”。那一般而言,只要趙禥在位一日,他都休想平反。

但朝臣們總有辦法,指出當時吳潛亦支持立忠王,是賈似道黨羽侍禦史沈炎、孫附鳳、蕭泰來、劉宗申等人憑空捏造,誣陷並殘害吳潛。

他們沒有直接把矛頭指向賈似道,而是在數日間定了這些賈黨黨羽的罪名,追復吳潛原官。

之後,朝廷再次下詔,任吳璞為成都府通制,任吳琳為夔州路鎮撫使,任吳潛女婿奚季虎為欽差大臣往關中管理農營田事……

如此一來,既順著李瑕的意思,安撫住了這個叛賊。又顯得朝廷還有權威,能派遣官員往秦王治下。

賈似道也未反對,仿佛真是戴罪在家,實則是知道只能向李瑕妥協,由朝臣去受這些窩囊氣。

而朝臣們也趁勢打壓賈黨黨羽。

這場爭鬥中,李瑕自立,但名義上卻還未完全脫離大宋;賈似道暫避鋒芒,讓別人去擔責任,但也默許了勢力打壓;朝臣們開始對賈黨反擊,但也承擔了來自李瑕的壓力。

三方都在謀取利益,但也都有妥協。

政治本就是在妥協中牟利,最可怕的反而是妥協不了,必須撕破臉的時候。

……

在這個過程中,陸秀夫漸漸理清了他挽救社稷的思路,且得到了江萬裏的支持。

“學生以為,不該只將李瑕視為叛逆。

大宋有嶽武穆,本可收復中原,奈何失此不圖,冤殺遂聞,可謂亡國之禍源;今李瑕有嶽武穆之能,卻懼步其後塵,朝廷安可再以叛逆視之,自毀長城,則宋必亡。

忘靖康之國恥,棄半壁江山、臣民而偏安一隅,恐功高之臣而論功行戮……忘親之罪,任相之非,定都之失。此昔日殺嶽武穆之因,今促李瑕叛亂之由。

欲救社稷,當撥亂反正。請陛下還都中原,視功臣如手足,方為正理,方為大義,方為救國之道。反之,不求天子振作,唯恐臣子功高,豈非亡宋之本?”

陸秀夫這一番話到最後,座上江萬裏、家鉉翁皆喟然長嘆。

他還是堅持那個主張。

在旁人只想著怎麽除李瑕的時候,他還是想通過君臣之義使李瑕不叛,推持住大宋社稷。

這條路很難。

但江萬裏、家鉉翁也沒像旁人一樣馬上就告訴陸秀夫“這不可能”。

“也好,何妨一試。”江萬裏緩緩開口,道:“撥亂反正,可分為兩步,一勸李瑕反正,二撥朝堂之亂……”

他們已有了挽救社稷的思路。

接下來,江萬裏會在朝堂上掃除賈似道這樣的奸黨佞臣,之後規勸天子,不可再奢侈無度、沉溺酒色。

而陸秀夫則可帶著朝廷的詔令與諸公的規勸信再往長安,說服李瑕莫要顛覆大宋社稷,哪怕是奉天子而柄國。

順利的話,還都長安,由朝廷忠義之士以理法約束住李瑕。

他們當然也知這很渺茫,但哪怕只有一線機會,總好過賈似道的公田變法,也好過禍起蕭墻大宋君臣內戰,更好過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