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論張九齡與賀知章詩

◎敢情顧世安要把他培養成縣試的頭一名案首啊?◎

顧世安面如沉水:“作詩, 你非學不可。”

衛景平:“……”

哎哎,顧財迷, 你這沒商量的口氣有點敗好感哦。

“先生說的我記下了, ”他沒什麽底氣地道:“學生留心慢慢琢磨。”

顧世安今天好興致,都聊到這裏了還沒打算放過他,又問:“作詩,該學誰?”

衛景平又卡殼了:“……”

《舊唐書》中記載, 白居易白大詩人認為:“舉才選士之法, 自漢策賢良, 隋加詩賦。”說是科舉自隋朝開始加進去一項作詩, 然而隋代科舉並不怎麽成規模, 所以真正考詩賦,是從唐代開始的。

唐代的科舉考試加入了試詩貼, 這是科舉專用的說法,抑或稱之為“賦得體”, 是標準的律詩, 其詩大都為五言四韻、六韻或者八韻的排律, 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 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

科考的時候律詩都要選韻, 規矩和講究很多,重重限制之下,出彩或是所以流傳下來的不多,衛景平只記得錢起有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看, 連唐朝科舉上的詩都傳不下來, 說明唐朝的文人在科舉中作詩也不是那麽有靈感的,說不定像八股文一樣,只在意套路了。

獨屬我大唐的科舉中以詩文取士,大唐的名家詩人之中張九齡和賀知章中過狀元,想來這二位先賢是上佳之選,衛景平慢吞吞地答道:“學生有意學張九齡與賀知章。”

顧世安道:“張相詩風清淡,一掃六朝綺靡詩風,語言以素練質樸取勝,寄意深遠,可學。”

衛景平以為他這回總沒問題了吧,說了這半天也該口渴了打發他走找點水喝什麽的,誰知道顧世安還在滔滔不絕:“賀詩灑脫豁達,可先學。”

先學賀知章,後學張九齡。

衛景平:“……“

這學誰的詩還要有個先後次序,真臭講究。

轉念一想,上輩子所受過的系統的語文教育,似乎也是從賀詩開始的,比如小低年級的《詠柳》《回鄉偶書》,大概到了高中才開始學張詩“海上升明月”這樣的,這才信服了:“學生明白。”

擡腳要告辭,他又站住問了顧世安一個問題:“先生說過今上好唐宋,取士時看重詩文,那院試鄉試的主考官呢?”

會不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到時候變相地搞成以詩文取秀才舉人吧。

藥丸。

顧世安搖頭道:“那倒不是,只是在你三年之後縣試應試之前,總要有一兩首讓人稱道的詩在士子中流傳出去,這樣才能更穩妥地考中案首。”

譬如兩個人的試卷評分一樣,分不出伯仲,這時候以什麽定案首呢?

自然就看誰的名氣更大了。

衛景平:“……”

敢情顧世安要把他培養成縣試的頭一名案首啊?

敢情這科舉不是單純考試就行了,還得在下場之前先造勢啊?

他承載的期望有點高,不敢想。

看來是饒不過作詩。

衛景平回去的路上別提有多想不開了,作為一名穿越人士,他不能以制玻璃、肥皂、冶鐵三大項更擅長的理工特長開局,居然是要努力成為一個合格的文士,老天,他還是收拾東西回家跟著衛長海習武去吧。

“老四,你這是怎麽了?”走到一半,衛景英問。

“……沒什麽,”衛景平悶悶地走路:“二哥。”

放學的時候衛景川看見宋玉臨了,那人趾高氣揚地看了他們三兄弟一眼,衛景川以為他又給自己兄弟添堵了,道:“姓……宋的那個……混……混東西……”

“跟他沒關系。”衛景平道。

要是真跟宋玉臨有關系就好了,他一準能擺平的,才不值得煩惱。

煩,是因為衛景平覺得這輩子都不可能寫出膾炙人口,能讓人傳唱的詩賦了。

偏顧世安對他的期許有那麽大。

有那麽一瞬,衛景平突然有了賺錢交束脩,而後躺在白鷺書院混日子的沖動。

“是不是學文章太難了?”衛景英撓了撓頭問他。

他們老衛家的爺兒們還是上馬彎弓射箭,舞動劍戟在行,天生沒那個舞文弄墨的命。

“……嗯。”衛景平在他二哥面前承認了。

“那咱就……不不念了。”衛景川揮舞著拳頭道:“練……練了本事……當山大王……受……受……誰的鳥氣……”

衛景平忽而帶著笑看他:“三哥真英雄好漢的豪氣。”

腦中瞬間響起了“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啊……風風火火創九州啊闖九州啊……①”

他又想到了什麽,急急跟衛景川道:“三哥,這話不能隨便說的。”

當山大王,那不是要跟朝廷對著幹嗎,會被當作匪賊的。太平盛世,他才不想他三哥占山為王,去當匪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