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榷酒曲

◎三千食客,八百煙嬌◎

謝回罷相外放之後, 雲驍帝把翰林學士梅清敏調到戶部尚書的職位上,今日也手持龜符到任了。

梅清敏甫一到任, 就與戶部侍郎路正則, 衛景平他們仨商議著手為國庫快速吸金“禁榷”的事。

榷酒。

“衛大人,這事兒是你提的,你來說吧。”

衛景平他們三鼎甲從翰林院直接到六部任職,是大大的高升, 加之他們翰林的身份清貴, 是以梅清敏直接對他們以“大人”相稱。

衛景平把原先跟謝回說得那三條辦法, 官產官運官銷、給酒坊發放許可制、榷曲法, 對酒坊進行配曲……換湯不換藥地又說了一遍, 不過這回他想清楚了,禁榷沒什麽妙招, 就是抄作業榷酒曲,設置都曲院向民間酒坊售賣酒曲。

“……唐肅宗時期第五琦榷鹽, 食鹽由官產官運官銷, 但這種運營模式成本太大, 生產、運輸、銷售哪個環節不需要使用大批的官吏, 使用的官吏一多弊端就來了,”衛景平說道:“此辦法後來被棄用可見成效不大, 下官查了一下京城的酒坊數量,從先帝的鼎元年間至今三四十年間,大小一共一百三十二家,一家新的未增,一家舊的未減, 發放許可證的數量太小, 下官以為也不是個有多少賺頭的事, 唯有對酒坊配曲是個花的氣力小且能長遠的事兒……”

宮中現有的內酒坊,就是專門給宮裏頭釀酒的機構,那批人員不用擴編就能造大量的酒曲,連造酒曲使用的藥方都可以請太醫院出,所需的藥材辣蓼、桂葉、酒藥花等說不定也能從太醫院找,什麽都是現成的。

是來錢最快、最省事的辦法。

梅清敏說道:“殿試那會兒看衛主事的策問試卷,本官就以為榷酒曲是個好法子,”他又瞧著張、段二人說道:“張大人段大人,你們覺得呢?”

張永昌和段鳳洲都在策問試卷中挨邊提到了禁榷的事,不過他們沒提及禁酒榷,而是著重放在食鹽和礦產上,想的事比較大,需要朝廷下雷霆改革之手段動各方的利益,不是雲驍帝一個凡事都坐享慣了的皇帝敢於輕易嘗試的。

哪怕給府庫撈錢,他心裏也有個框框,這個框框就是你別給我折騰太大事兒,你的提議在這個框框裏,我就讓你去辦,超了,那就算了。

寧可窮著,但凡還過得去就不願意幹票大的,生怕出了亂子兜不住。

“從歷代榷酒曲來看,”上次雲驍帝召見他們三鼎甲時提及禁榷的事情之後,張永昌和段鳳洲二人就去翰林院藏書館翻閱查找資料把歷代禁酒榷的史料找出來學習、研究了一遍:“此舉對於朝廷而言最省人力、也省時省事,權衡下來再穩妥不過了。”

那次面聖,他們也看出來雲驍帝所求不過小富即安的心思,意識到他們所提的榷食鹽榷礦產的對策大了不會被采納,還是榷酒這一招更合聖意,榷酒裏頭,比較下來榷酒曲就更順手更省心的事兒,因此也更得帝心,辦起來會愈加順利一些。

他們初入官場也原意辦這種如振落葉的差,自然是要舉雙手贊成榷酒曲的。

“三位大人再說說,”梅清敏又往下推動這件事情:“咱們戶部該從哪兒著手呢?”

有了辦法,他今晚就上奏折討旨意,盡早把榷酒曲這件事辦起來。

衛景平從袖中拿出一個小本本來,翻開了看著他所了解的京城酒坊的大致狀況說道:“梅大人,下官以為朝廷頒布榷酒曲令之前,得先在京城試行一陣子吧?”

“要在京城試行,須得這幾家大酒坊帶個頭配合才行。”

私下裏得先跟他們通個氣兒吧?

要是他們都同意,那就直接在京城頒布榷酒曲令,要是他們之中有人反對,那就想辦法讓他們同意。

“京城裏最大的酒坊,叫樊家酒坊的那個,”段鳳洲說道:“我聽說是樊樓開的。”

樊樓一日賣出去的酒能五六百壇,大抵覺得從別的酒坊采購不劃算,於是在十多年前就自家開辦了樊家酒坊,除了供應樊樓也對外賣酒,生意好到讓人咋舌。

梅清敏說道:“那就先跟樊家酒坊通個氣兒,看看他們的態度。”

只要京城最大的酒坊答應朝廷榷酒曲,其他的就鬧不起來,這事兒就有戲了。

這日酉時末一放衙,嗯,六部等衙門下班叫“放衙”,衛景平和張、段他們仨就上了樊樓。

雖然還沒到飯點,但五座三層樓高氣派無比的樊樓裏已經聚集了三千食客,其中多半是王孫公子,地主老財,包間裏站滿了來助興的八百煙嬌……青樓的老鴇子都輸出姑娘到這裏來唱曲兒陪酒了,笙歌管弦不絕於耳,好熱鬧。

樊家酒坊就開在樊樓的後面,坊內也是顧客熙來攘往供不應求。

“喲,這不是新科衛狀元,”衛景平他們還未走進門裏,樊樓的大掌櫃就滿臉堆笑地迎了出來,他叫樊一,六十來歲,須發白了一半,穿著考究的杭綢圓領長袍,他自十來歲接手樊樓之後,酒樓在他的經營下節節升高,連朝廷的酒宴都承接,一步步有了今日這般名氣:“張榜眼和段探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