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夥伴們的日常

◎打聽一下什麽時候能喝上喜酒。◎

除了張、顧二人之外, 聽說另外還有多名同年在那邊兜售墨寶,次日放衙後, 衛景平也去了綠筠坊。

有財同發, 他得跟上大夥兒的腳步。

綠筠坊又叫翰林坊,從“翰林坊”這三個字就能看出來,聚集在這裏賣字賣畫的,至少是有個進士出身學歷的士子。

且他們官階不高, 年俸祿較低。

拿衛景平這樣戶部正六品的京官來說, 當朝所給一年的俸祿是72石米, 折合成銀子是46兩, 均到一個月4兩都不到, 按照京城裏的物價,3-4口之家租個一進院的宅子每月都差不多要半兩多銀子了, 這是住的,吃的方面, 一斤肉的市價是90文錢, 一戶之家每月吃10斤肉就得支出1兩銀子, 米面蔬菜瓜果儉省著吃, 月怎麽也還得一兩多銀子,余下那不到1兩掰成幾份用只是能勉強湊合, 聽說許多官員月初領了俸祿回去,馬上把換成銅板分成30份掛在房梁上,以後每日取下一吊錢作為這一日的花銷,如果沒花完,就找個竹筒裝起來, 以應付日常額外的開支, 就這樣精打細算, 量入為出,絕不多花一個銅板。

許多新科進士初入京時,都是用這個辦法過日子的。但隨著娶妻生子,甚至還要往老家寄錢贍養父母,到手的俸祿越來越不夠用了,那些個為官清廉不願意在官場上營私苟苟撈銀子的高學歷下品官吏們,憑著他們讀書時練就的一手好字,或者作畫,陸續去翰林坊擺攤開始賣墨寶,賺養家糊口的錢去了。

衛景平走進去一看,這翰林坊就是個以買賣書畫為主的集市,來逛人還不少,有垂髫的蒙童,少年秀才,也有白發的童生、附庸風雅的商賈……他們逛下來觀摩的心思多,出手買下來的意願並不是那麽強烈,因而這裏的買主少而又少,很稀缺。

所以每個書畫攤也不是每天都有生意能開張的,隔三岔五賣出去一幅也是有的,跟段鳳洲嘴裏好像來了這裏就能撿錢的行情有點差距。

許是張永昌有個新科榜眼的名頭在身上,顧世安有個傳臚傍身,加之他作畫確實是一絕,才有買主願意花錢吧,衛景平心想。

今日張永昌沒來,他出來的時候張榜眼還在埋頭書寫什麽呢,衛景平轉了大半圈下來沒遇到一個相熟的。

再往裏頭走,翰林坊後門處的熱鬧引起了他的注意,老遠瞧著,那裏擺了幾口賣鹹菜的矮缸,哦,是個鹹菜攤子。

裏三層外三層的人圍在那裏排隊買鹹菜,衛景平瞧了一會兒才發現緣由,鹹菜沒什麽好擠破頭去買的這家鹹菜攤子啊,你買他家的鹹菜3斤以上,攤主會贈你一幅墨寶,多數人是沖著墨寶去的。

這墨寶呢只題字不留名,如果你想要人家題上名字拿回去收藏傳家,就得加銀子了。

不過需要留名的也少,對於多數人來說,買鹹菜贈墨寶很劃算,盡管這鹹菜的價格一斤比外頭貴三成,也就是6文錢。

別小看一斤鹹菜多出來的6文錢,一天賣出去200斤,就是1200文錢,一兩多銀子了。

而賣出去200來斤,需要60-70個顧客,衛景平站的這片刻,就看見十來個人一手提著鹹菜兜子,一手卷著墨寶從攤子上離開了。

也有加了銀子讓攤主人題字題名的,還有個沒買鹹菜的,懷裏抱了一個畫軸……看來這攤子的主人不僅寫得一手好字,還畫得好畫呢。

這攤子等於說是掙賣鹹菜的錢,掙賣字的錢還外帶賣畫,可比幹巴巴擺個字畫攤能掙多了,誰這麽幹的是個人才啊。

這家的生意太好,衛景平擠不到前頭去看看人家的生意經,只好往別處轉悠去了。

大抵是受這家賣鹹菜送墨寶的啟發,還有一個年紀一把胡子蒼蒼的推官賣墨寶贈抽簽算命,至於說準不準不好說,反正是撿著好聽的話忽悠,時間一長在翰林坊裏竟然還頗有名氣。

他的生意也不錯。

“衛四。”衛景平轉悠了半圈,有人欠得熟悉的人喊了他一聲:“來來來,來照顧一下我的生意。”

“徐泓。”他回頭一看,喲,認識,徐泓嘛。

這小子殿試時翻盤,從會試杏榜的第五十六名,本來是同進士出身的名次搏了個進士出身最末一名,朝考之後選了翰林院庶吉士,這一直還沒怎麽碰過面呢。

衛景平見他的攤子上冷冷清清的:“你徐大公子家底兒甚厚不缺的錢吧,怎麽也到這兒來湊熱鬧了。”

但在這裏擺攤的,老的新的,往年恩科的狀元榜眼探花都不缺,他一個孫山的進士出身的字就顯得乏人問津了。

徐家是甘州府上溪縣的名門望族,徐泓考中進士回去省親祭祖時,族中叔伯等人給的賀禮錢都上千兩了,他一回京就用這筆錢買了座宅子,手裏余下的錢算著也夠娶媳婦兒用的了,就是還沒趕上走桃花運,想花錢沒處花去,他該煩惱的是這個才對。